福田区突出“四化”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水平

读特记者 赵新明
2018-02-06 10:28
摘要

邀请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发展、本土文化、传统国学相关学者、专家和公众代表,于2017年9月12—28日举办《当城市遇上传统,当城市爱上传统——如何在城市设计中体现中国特色》系列研讨会

对话老传统,投身新时代,追求新作为,在福田区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方面做出更多担当和更好表率。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重要战略部署,有效解决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福田区过去一年来从构建产业化格局、融合传统化理念、定位国际化标准、组织公众化研讨等方面入手,突出体现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国际创新等特征,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水平。

“四化”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福田区作为深圳的首善之区,立志于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理应更好地发挥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和设计优势,在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方面做出更多担当和更好表率。

为深入贯彻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福田区去年从“四化”入手,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水平,突出体现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国际创新等特征。

构建产业化“ 一核两廊三带”格局。在统筹产业、空间和规模的基础上,多方位、立体化规划构建“一核两廊三带”格局,打造世界级国际性的中央活力区,增强核心功能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融合传统化设计理念。结合历史元素进行车公庙、八卦岭等重点片区文化品牌塑造,在统筹规划、建筑改造过程中融合岭南文化设计理念,挖掘建筑传统形态、鼓励设计继承创新,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地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定位国际化设计标准。在厘清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首善之区、中心城区的区位特征,在福田中心区、梅林-彩田片区、福田保税区、深南大道、滨海大道沿线等重点片区优化方案设计招标形式、酌情开展国际招标,进一步彰显深圳“设计之都”特色,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

组织公众化设计研讨。邀请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发展、本土文化、传统国学相关学者、专家和公众代表,于2017年9月12—28日举办《当城市遇上传统,当城市爱上传统——如何在城市设计中体现中国特色》系列研讨会,讨论传统文化遗存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各种可能,探索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的表达途径。

以人为本丰盛城市文化容器 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城市是由各种连接构成的社会关系总和,故被称之为“文化的容器”。站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角度,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因此,解决好人的问题,是福田区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

城市微观空间,一般指居民社区、园区、机关、学校、医院等由道路、车站、建筑等相互联系的网状毛细血管式的小环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福田区提出,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的同时,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成为福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要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主线,关注并回应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以及注意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必须在制度安排和具体措施上加强系统性等。

有关专家建议,可把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仪轨和形式,融入到城市的空间设计中间,让现代与传统友好地对话,在城市的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塑造上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对传统的传承追溯。同时,政府部门作为城市的大脑,可以借助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从周边环境和历史经验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决策模式,并以此作为制订城市的各项公共政策和规划的基本依据。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赵新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