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7人接力心肺复苏,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禤淑芬 彭蓓 罗裕菲
2018-02-05 23:00
摘要

事实上,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能及时得到路人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2月3日~4日,香港“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在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及救护学院举行。2月4日晚10时02分,一共有3027名参与者在同一教学模型上接力施行胸部按压急救,打破之前集体接力心肺复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Guinness World Records)。之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由印度金奈萨维沙大学于2016年4月7日创下,纪录数字为 2,619人。

近七成港人未受过急救技能培训

此次香港“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开幕礼于2018年2月3日上午10时举行。次日晚8时举行闭幕礼,由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主持。陈肇始局长对此次活动的筹委会致以衷心谢意,并宣布此次马拉松进行约40小时后,在香港当地时间2月4日下午6时30分已刷新2016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后活动继续进行,将纪录推向新高,最终完成人数为3,027人。

据此次活动的筹委会主席、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主管樊洁玲顾问医生介绍,此次“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旨在提高香港市民学习心肺复苏法的意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普通市民,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他人一命。

“如果路人能够及时在事发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施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可以提高四倍多。但事实上,接近七成的香港市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急救技能训练。” 樊洁玲顾问医生说。

在香港,每年平均录得6,000宗突发性心脏骤停个案。2016年至2017年,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急症医学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合作进行一系列有关香港院外心脏骤停的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每44名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中,能存活到出院的少于一人,比例仅为2.3%。这一比例远低于全球地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0%的平均存活率,与其他亚洲大城市相比也偏低。

研究团队发现,高达65%的香港受访者表示未曾接受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事实上,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能及时得到路人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此外,研究团队早前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访问香港560名中学教师,探讨其对心肺复苏法所持有的态度与看法。调查显示,逾五成教师认为他们在得到足够支持,并接受相关培训的情况下,愿意在其任教的学校向学生教授心肺复苏法。

香港32所中学已开展心肺复苏培训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急症医学部也已经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在全港32所中学展开“按压式心肺复苏法课程”。有关项目得到优质教育基金的拨款,是全港首个于中学推广心肺复苏法的大型小区项目。计划推行至今,有超过7,000名香港中学生受益。

此次“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急症医学部主办,并得到优质教育基金、香港消防处消防及救护学院、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香港红十字会、香港急症医学会、香港急症科医学院、香港急症科护理学院、香港急症护士学会、英国救护学会(香港分会)、香港大学TELI(科创习新)及香港心肺复苏委员会的支持。3,000多名人士报名参与,其中包括参与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急症医学部主办“中学生按压式心肺复苏法”课程的师生代表。

对于此次成功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的参与者们都很开心。樊洁玲顾问医生在活动结束后表示,“希望政府可提供更多支持,在小区加强及推广心肺复苏法的培训。很高兴这次活动也得到了香港食物及卫生局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肺复苏法训练能够纳入香港中学必修课程。”

急救课程希望推广到深圳

作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主管,樊洁玲顾问医生也曾组织该院医护人员深入深圳的社区,为居民开展免费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作为急救一线的医务人员,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如何将基本的急救技能普及给更多学生及公众,责任重大。” 樊洁玲医生介绍,她希望在深圳引进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急症医学部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联合开发的急救技能培训教材,这套教材有网络在线版本和手机版本,可以令公众随时随地学习。

这套教材,已经在2017年应用于香港中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使用这套教材的好处是,即使身边没有专业的急救医护人员指导,公众也能通过教材学到急救基本技能。有利于急救知识的快速、广泛普及。” 樊洁玲医生说。2018年,她期望与深圳市急救中心,及深圳市的教育部门合作,将心肺复苏课程推广到深圳的中学。

见习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禤淑芬 彭蓓 罗裕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