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言特区一体化:迈向特区均衡发展新时代

读特记者 任琦
2018-01-20 08:47
摘要

目前,沿着这条“黄金线路”规划的梅观创新产业走廊也已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市重大建设项目坂银通道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坂银通道的建设对完善深圳市中部干线路网结构、提高深圳市中部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片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曾几何时,“二线关”是特区的标志之一,把深圳分割成“关内”和“关外”,像一道鸿沟,内外有别。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版图扩大到全市,原特区外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7年来原特区外地区发展迅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市人大代表们也指出了部分原特区外的片区依然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更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引起市人大代表们的普遍关注,关于“特区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建言引发与会人员的共鸣。

要彻底摒弃“关内”“关外”固有观念

“市民们谈到关口的交通堵塞时常无奈地说‘英雄难过梅林关’,这是天然地势造成的瓶颈,但政策和资源却不应受到这道关口的影响。”陈炳强、顾永德等代表认为,在取消“二线关”以后,特区一体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再接再厉,加快推进。

代表们认为,原特区外教育资源缺口大,与原特区内相比,学位不足、教学质量有差距。以宝安为例,2017年宝安区小学学位缺口6000多个,初中学位缺口12000多个。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痛点之一,全市目前有16家三甲医院,有11个分布在原特区内,人口规模、区域面积均“块头更大”的原特区外则只有5家、且多个区(新区)没有三甲医院。“希望政府部门在教育和医疗等民生资源的配置方面,赶紧给原特区外地区‘补课’,让广大居民共享一体化均衡发展福祉。”

陈锦花、吴苏州等代表谈到, “二线关”退出历史舞台,特区一体化迎来加速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摒弃曾经根深蒂固的“关内”、“关外”概念,梳理与特区一体化有关的各种政策。

“原特区内3000平方米就可以申请旧改项目,而原特区外则需1万平方米才能申请旧改。”代表们举例说,除了旧改政策,在城市保洁费标准、公园建设标准、社康机构建设标准等都存在“内外有别”,“因为保洁投入不一样,原特区外地区的路面看上去就没有原特区内那么干净漂亮。”

为此,他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牵头梳理原特区内外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扫清阻碍原特区外加速一体化发展步伐的障碍。对原特区外地区,除了扫清政策障碍,还应给予政策倾斜,提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区一体化。

将来要“下了长途车就上地铁,下了高铁就直达机场”

克服交通瓶颈,特别是对原特区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倾斜,是很多代表的心声。“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依然是金句。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路网、桥梁等基础建设规划日趋完善,周边的城际公路运输道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成熟,如何让这些重大投资建设成果发挥长效?”曹建社、杨勤等代表建议:“让长途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全面接驳,也就是下了长途汽车就能上地铁,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如此,让承担了远距离城市间出行任务的长途客运站网络与城市内部交通实现一体化,大大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代表们经过调研后,结合深圳市目前未接入轨道的主要长途客运站与其临近的规划轨道线路,对线网远期规划提出具体建议:大鹏汽车站(大鹏中心区)与南澳汽车站(南澳中心区、近南澳口岸)与轨道32号线衔接,坪地汽车站(龙岗坪西、低碳城)与3号线延长线衔接,21号线与新坪地汽车站规划选址衔接,由此提高深圳东部地区的通达性。此外,龙岗长途汽车客运站、宝安汽车站、沙井汽车站、蛇口汽车站等均可通过科学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连。

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龙华区,但片区交通设施建设未能跟上,居民出行成为一大难题。谢春、陈寿、邱令红等代表都对此表示忧虑:“龙华区的轨道密度仅0.15公里/平方公里,约为原特区内的1/5;路网密度6.76公里/平方公里,仅为深标要求下限(9.5公里/平方公里)的71%。区内在建的轨道线路除4号线外,其余两条6、10号线都是从边缘地区穿过。”他们建议,将22号线、25号线、27号线、17号线纳入市城市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规划,改变龙华区内轨道覆盖严重不足的局面,打破制约龙华发展的交通瓶颈。同时,代表们还建议,沿梅观快速路中部轴发展的深莞中部快速轨道,向北衔接东莞、向南联系河套地区,以市域快线形式纳入远景网规划修编,以此加强龙华区在都市圈范围的对外联系和辐射功能,支持梅观快速走廊沿线产业及城市发展。

“不少东莞、惠州市民选择到深圳坐飞机出行,但下了高铁去宝安机场,要多次换乘,十分不便。加强高铁与机场的直线交通联系,十分必要。”徐亮、曹阳灯代表谈到,由于龙华、龙岗、惠州、东莞等中北部、中东部地区至深圳机场枢纽的距离较远,因此原特区外及邻深城市向西至福永、机场方向必须绕行中心区。他们建议,利用深茂铁路机场至深圳北站联络线,开行深圳北站至机场捷运线路,强化深圳北站片区与机场的快速联系,发挥深圳北站片区支撑湾区建设的支点作用,强化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辐射能力。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带来重大产业发展机遇

由于历史原因,原特区外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本次市两会上,代表们纷纷就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项目引进等建言献策,期待相对后进地区借力特区一体化的东风,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

坪山区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东端,是走廊连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粤东经济圈的枢纽,也是深圳参与粤东西北振兴战略,带动粤东地区实施“总部+基地”合作模式的关键支点。郭丽群、潘磊等代表建议,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机遇,加快坪山高新区建设。

根据规划,坪山高新区定位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的世界一流的东部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阵地、战略新兴产业集聚的创新高地、连接深汕辐射粤东经济圈的产业核心。它与坪山中心区共同构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东部产业核心、创新引擎与商务中心。代表们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确立坪山核心园区作为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的定位,争取坪山高新区内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得到省市层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坪山高新区开展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方面的改革试点,为形成国家层面的普惠性政策提供试验示范。同时,在东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市级大型公共配套项目建设上往坪山倾斜,进一步加强片区的吸引力。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同样给深圳中北部带来发展契机。梅观快速路纵贯深圳中轴,北接松山湖国家级创新园区,沿线布局着深圳华为、富士康、富士施乐、长安标致雪铁龙等国际名企,是名副其实的“超级产业走廊”。目前,沿着这条“黄金线路”规划的梅观创新产业走廊也已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谢春、汤洪波、刘权辉等代表建议,沿梅观快速路,在龙华区打造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端业态、辐射珠三角的区域性创新产业走廊。“这一重大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好市政化改造释放的102公顷土地资源,向南承接原特区内孵化企业,向北对接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整合沿线大型企业和重点园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条区域性创新产业走廊,成为带动深圳中部加速提升的主引擎。”

见习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