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2020·转正 | 逆势突围,危中寻机开新局
深圳特区报
2020-12-25 16:59



  V型反转显活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6.8%, +3.2%, +4.9%!

中国经济增速实现反弹,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这份答卷,彰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澎湃活力。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全球经济遭受重创,正经历“至暗时刻”。面对这场“极端压力测试”,我国经济化危为机、逆风破浪,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经济指标相继“转正”,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这份答卷,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迅速出台,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具有强大抗风险能力和顽强韧性的中国经济巨轮,必能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扬帆远航!


破浪2020

我国成唯一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9月7日,在江苏连云港港68号泊位,一艘滚装船准备装载一批国产小轿车出口海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耿玉和  摄)

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8%,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增长2%左右,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由去年的16.3%上升到17.5%左右。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和更多发展新机遇。

破浪2020

全球最大自贸区诞生

历时8年“长跑”,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11月15日,涵盖15个成员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这意味着全球最大自贸区正式诞生。此次签署RCEP的共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RCEP签署后,我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将达到19个,自贸伙伴将达到26个,这无疑大大提升我国自贸区网络的“含金量”。

RCEP的达成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空间,满足国内进口消费需要,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稳外贸、稳外资,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破浪2020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今年下半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

工作人员在位于重庆万州的长安跨越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作业(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缺陷也逐渐显露。

事实上,自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扩大内需,20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转型。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数年超过100%。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这个坐拥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和航空货运第三大机场便利、自带开放基因的全国首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正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中央正是根据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观照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应对当下并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

破浪2020

系列经贸盛会推动开放按下“加速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带来严重冲击和重创,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中国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先后如约举办。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以国际展会形式,唱响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共赢的大合唱。

从广交会、服贸会,再到进博会,中国开放按下“加速键”。

11月10日,人们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处进博会主题装饰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破浪2020

2万亿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

在2万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用于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7万亿元实行直达的财政资金下达1.695万亿元,实际支出近1.2万亿元……截至10月底的一组数据亮出直达资金的“直达”速度。在4个多月里,万亿元级别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规模和速度,刷新了中国财政史的纪录。

建设者在武汉光谷大悦城建设工地作业(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实施应对疫情影响的“非常之举”,推出了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政策。面对社会急需,为解燃眉之急,这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首次实施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有效补充地方财力保证了减税降费到位,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

为确保资金直达基层,各级财政部门齐心协力、快马加鞭:中央财政定好“路线图”,省级财政当好“过路财神”,市县基层全力开好“直通车”,借助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合力推动资金第一时间抵达“最前线”。

破浪2020

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

减税降费惠企利民、公平有效,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举措。

7月21日,在国家税务总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报税大厅,一名外贸企业财务在柜台前询问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20924亿元。从今年以来减税降费的执行情况看,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的目标任务能够预期完成。减税降费政策成效显现,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负担持续下降、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经营效益增强。

破浪2020

新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

1至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2.1%。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六稳”之首的就业,关乎百姓生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企业,各方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展开一场就业“保卫战”。

11月7日,大学生在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现场寻找合适职位。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求不是特别强劲,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国家一直在推出就业优先的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

中小微企业的企稳和复苏是稳就业的前提。企业在,岗位在,就业才稳。 “真金白银”援企稳岗,“点对点”组织返岗,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中央和地方从财税、金融、社保、外贸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复工复产。

破浪2020

新投资“新基建”孕育新机遇

从产业界的初步酝酿,到今年4月的正式“官宣”,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应运而生的新基建,开足马力驶入了快车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观众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参观(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截至今年10月,中国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座,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国家电网开发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过103万个;推进智能制造、柔性定制,全国范围内"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1100个……

短期而言,新基建可以拉动有效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新基建通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面向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破浪2020

15种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发展新机遇

在线教育、“虚拟”产业园、“无人经济”……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上半年以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却逆势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强大活力和韧性。

参展商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商品(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亮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5月24日,调酒师在上海思南公馆露天夜市进行网络直播。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破浪2020

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工作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即将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会议鲜明提出了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大规律性认识。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

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展望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未来五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字整理 曹大伟

实习编辑 黄嘉琳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