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中国经济方向微调是为了确保发展正道
读创/深圳商报评论员 孙 波
2020-12-14 19:13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被普遍认为是为即将到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会议传达出一系列重要信号,比如首提“需求侧改革”,强调“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等。有人惊呼:“风向变了”。专家解读认为:大方向没变,“稳中求进”仍是工作总基调,工作重心和部署的微调是为了将各种要素资源导引到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导引到实体经济,导引到国计民生最重要和急迫的领域,是为了确保发展正道。

首先是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专家分析认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总体而言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这种需求侧管理操作简单、周期短,见效快,但是它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会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加剧产能过剩。2015年中央开始提出供给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经过五年的深化改革,中国逐步改善了“供给创造需求”,但是在“需求牵引供给”方面,中国还有一些错配的现象,遗留着一些弊端和短板。所以,“需求侧管理”变为“需求侧改革”,就是要在需求端进行大刀阔斧的精准调整,去加大力度刺激需求。接下来的杠杆分配,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高层拉入了需求侧改革配套,就是要抑制那种无谓的需求,把借来的明天的钱,花在真正的刀刃上。

其次是会议坚定强调反垄断。专家认为,反垄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反科技垄断,一个是反金融垄断。科技垄断包括,一些科技巨头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和信息不对称,抢夺卖菜售果的社区摊位,强行把消费者摁在地上摩擦,比如大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等等;反金融垄断,目前也指向了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大型科技公司往往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收益”、“金融科技行业产生了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等等。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而不是只盯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会议还传达了更多信号,比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等等。这些信号都体现出党中央对经济形势高瞻远瞩的清醒预判和牢固把控,同时体现出一个明确指向:就是希望资本和技术,以及掌握资本和技术等重要要素的大公司、大企业不要痴迷于急功近利、不要热衷于短期变现、不要把目光盯住弱势竞争群体,而应该志存高远,着眼于增强自主创新国家竞争力,着眼于服务国计民生,把力用到关键处,把钢用到刀刃上,在发展正道上实现更大发展。

编辑  李耿光

(作者:读创/深圳商报评论员 孙 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