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潘鹤驾鹤西去,他的雕塑深藏着灵魂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11-23 08:30

人生苦短,艺术长存。曾为深圳创作《拓荒牛》的广东著名雕塑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鹤于11月22日逝世,享年95岁。潘鹤的逝去也引起文艺界哀悼,他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缅怀,向这位大艺术家致敬。

致力于雕塑艺术70年

与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共振是潘鹤雕塑的特点。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潘鹤在雕塑艺术之路上下求索,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时代与生活的关注,不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潘鹤执着而勤奋的创作,用艺术作品表达他的思索。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屡获国家级最高奖项。

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善于将形式与主题完美融合,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精神,这也是岭南风格雕塑的典型特征。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评价说,潘鹤的成长背景与岭南画派有密切关联,他勇于担当社会使命,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转化为现代雕塑。

美术家李正天曾评价潘鹤说:“潘老师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潘鹤雕塑的作品不仅仅只有一个形象,而是深藏灵魂的。潘鹤正是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为雕塑注入精神。

除了在个人艺术创作上硕果累累,潘鹤在雕塑教育中也是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求变。在他的带领下,广州美术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为广东乃至全中国雕塑人才的摇篮。

上世纪80年代,潘鹤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观点和文章。同时还将城市雕塑创作课程引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并于1984年首创美院雕塑系与华南理工学院合办二年制的美术与建筑设计结合选修班课程,他也是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拓荒牛》成“深圳精神”的象征

潘鹤与深圳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他为深圳创作的《拓荒牛》家喻户晓,享有盛名。坐落于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巨型“拓荒牛”雕塑可以说是深圳城市精神的代表性雕塑。

这件大型铜雕充满雄健力量。在朴实无华的底座之上,一头开荒牛全身紧绷,牛头抵向地面,四腿用力后蹬,牛身呈竭尽全力的负重状。整头牛的造型鲜明地体现出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的孺子牛精神,轮廓线条极富动感和美感。

潘鹤作品《拓荒牛》

深圳特区刚建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能在市委大院内建一座雕塑,来表达特区建设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当时的有关部门找到了潘鹤。作为反映深圳特区城市精神的作品,潘鹤取“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用这件雕塑反映深圳特区开拓者甘当牛马、为后人开路的“闯将”精神,成为记录时代的不朽杰作。

潘鹤在一次采访中曾回忆说,当时应邀为深圳市委大院设计一尊雕塑,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他在深圳马路上看到的景象:拖拉机、推土机在灰尘滚滚中,一次次把砖头、木头拉走。他感受到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之后就创作了这件经典作品。

雕塑建成以后,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络绎不绝的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如今这座雕塑作品已经超越了艺术品层面,而成为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一直鼓舞着深圳人乘风破浪,开拓奋进,书写“春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艰苦岁月》这一雕塑形象还曾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如今这座雕塑也放置在市委大院里。

在莲花山中,还有一件潘鹤的雕塑《自我完善》。一名刚健的男子用凿子和锤头专注有力地将自己从粗陋的岩石中开凿出来,上半身已经脱颖而出,下半身还混沌在石头里。当时潘鹤介绍作品时表示,这件作品集寓意深圳发展到今天,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新的发展。

深圳艺术界深切缅怀

雕塑作品架起了一座艺术家与城市的桥梁。潘鹤逝世之后,深圳的艺术界人士纷纷寄托哀思。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对潘鹤的逝世表示了缅怀。在他眼中,这位广美的老教授,著名的雕塑家与深圳非常有缘。“他为深圳创作《拓荒牛》《艰苦岁月》《自我完善》。他曾经讲过《艰苦岁月》《拓荒牛》《自我完善》是深圳的三个发展阶段,《艰苦岁月》告诉人们的是不要忘记过去,《拓荒牛》表现的是一种‘拓荒’的精神。现在深圳发展了,仍然要自我完善,不断发展。”陈湘波认为,《拓荒牛》是诠释深圳精神最佳的符号。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艺术家杨光对潘鹤的逝世非常惋惜。在他看来,潘鹤是著名雕塑家,对广东雕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拓荒牛》虽然不大,却是强大的精神象征。另外,潘鹤在上世纪提出的‘雕塑的春天在室外’,他把雕塑放在公共艺术空间,与大众产生关联,有着时代先行性。”

2018年潘鹤一家三代在《拓荒牛》雕塑前留影。(318艺术网供图)

2018年,潘鹤还特地来深圳看自己的作品《拓荒牛》,负责接待的318艺术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振文回忆说,那次潘鹤是突然之间想到深圳来看看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他觉得这件作品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想来看一眼。可以看得出,他对这件作品的感情非常深厚。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