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活力中国调研行中,用3分42秒的篇幅,在深圳深度调研走访,关注深圳的小相机如何打开全球大视野。
报道开篇提到,眼下,深圳生产的全景相机等消费级智能数码产品风靡全球,深圳已经形成从技术孵化、产品落地,再到市场拓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节目提到,最近一段时间,一款产自深圳的数码全景相机受到了不少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很多人不远万里来深圳采购。
外国消费者告诉记者,“这是个很棒的产品,几乎卖遍了全世界。”
也有外国消费者透露,“中国是技术的‘仓库’,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商家表示,“国外订单特别多,每次拿货都是100台、200台左右。”
节目中称,目前,深圳制造的全景相机等消费级的智能数码产品,销售到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了全球七成左右的市场份额。
这款全景相机不仅能拍摄360度影像,自拍杆还可以“隐形”;而这款飞行相机只需对准人眼,就能精准追踪,即便在高速状态下也能近身跟拍。
飞行相机产品营销负责人欧阳潇均表示,“算法层我们做了非常多的突破,飞行姿态的控制也做了很多优化。”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小飞机重量不到200克,但在它身上,却有着超过170项的发明专利。自研的AI算法,自主开发的视觉传感器、镜头和影像技术,让这架小飞机也能拍出跟电影机一样的超高清画面。
在这家科技公司看到的技术突破,只是深圳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当许多创业者的想法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时候,华强北的一米柜台,就成了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个组装车间。一个个一米柜台的背后,其实连接着的是深圳乃至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的工厂,创新的火花就是在这样的产业链支持下照进现实。
在这里,总台央视记者还发现了一张无人机产业地图,要想组装一架无人机,从核心元器件到整机,所有零配件在这里都能找到。
商家陈玉伟介绍,“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有些功能可以定制,也可以通过这些模块来组装。”
要想定制一架个性化消费级无人机,不用走出这栋楼,三小时就能出产品。
这些一米宽的柜台以往只是卖手机、电脑配件等各类电子元器件,现在已经成为智能硬件、AI模块的创新基地。
在华强北开店20年的陈玉伟告诉记者,每天大部分的订单都是和AI相关的前沿产品。如果自己没有货,就会介绍其它一米柜。一米柜加一米柜,加法的背后,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眼下,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客户的设计图纸还没来得及画出,产品小样就已经出炉了。
“新的东西在华强北都能看到,然后也都能买到。”消费者潘石说。
商家林晓华表示,“你不学习,时代就会淘汰你的,我们也是不断地在学习,不断地在进步。”
深圳的活力,正是藏在这种想法不过夜的效率里。
如今,在深圳已形成从技术孵化、产品落地,再到市场拓展的创新生态体系。今年,深圳还新设立了首期40亿元产业基金,100亿元左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帮助创业者攻关核心算法,实现AI与硬件深度融合。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处副处长刘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首期40亿元的产业基金,面向未来布局一批人工智能终端的优秀产品和技术,支持突破端侧大模型、AI芯片的关键技术,对人工智能消费终端爆款单品进行奖励,促进人工智能终端发展。”
从当初的拼技术到今天的建生态,从过去的单体突进到如今的产业链协同,深圳的智能数码产业,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全球话语权。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