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龙岗的创投大厦里,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普微”)董事长兼CEO杨亚飞正带领团队攻坚下一代企业级存储芯片技术。他和团队用九年时间填补了中国在高端企业级存储主控芯片领域的空白,更让深圳这片创新沃土成为国产数据中心存储技术突破的“试验田”。
从加州到深圳:锚定数据中心存储芯片“无人区”
2008年,获得美国罗德岛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的杨亚飞,在他2016年决定回国创业时,中国企业级SSD市场几乎被美韩巨头垄断,尤其在企业级存储主控芯片这一核心领域,国产技术急需突破。
“深圳是硬件产业的‘中国硅谷’,这里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杨亚飞回忆起选址初衷时强调,从样机研发到规模量产的“深圳速度”,是吸引他落地深圳龙岗的关键。事实证明,大普微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企业级存储主控芯片设计到全栈产品开发的突破,2021年推出的国产企业级PCIe4.0 SSD主控芯片和系列全国产PCIe4.0 SSD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规模量产也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作为广东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杨亚飞带领团队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截至2024年末,大普微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超300项,获得授权150余项,连续三年斩获国家优秀专利奖,2022年更获得美国Storage Review“Best of 2022”产品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存储企业。其自主研发的DP系列主控芯片,支撑起从4TB到122TB的企业级SSD产品矩阵,技术和产品竞争力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技术攻坚与市场破冰:硬科技企业的“九年抗战”
“做数据中心存储产品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客户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杨亚飞坦言,大普微第一代产品送测时,即便性能测试全部通过,客户仍不敢大规模商用。为突破信任壁垒,团队带着产品在客户数据中心驻场调试半年,用实时运行数据证明可靠性。“当越来越多一线互联网公司开始批量采购时,我们知道闯过了最难的关。”
这种“死磕”精神贯穿技术研发全程。为解决AI训练中存储与算力不匹配的问题,大普微深耕“存算融合”架构,系列创新产品使SSD读写速度大幅提升、时延极致降低,有力解决GPU“空转”难题。在数据爆炸增长的背景下,其研发的122TB超大容量SSD,单盘存储能力相当于200台普通笔记本电脑,而能耗和成本又具有极大的优势。
市场拓展的同时,大普微也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国家级重大专项,将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成果。2024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0亿元,在中国企业级SSD国产品牌中位居头部地位,客户覆盖三大运营商、互联网巨头及能源央企等核心领域。
深圳创业生态:从“政策土壤”到“资本雨林”
“没有深圳的科创基金,就没有大普微的今天。”杨亚飞细数公司经历的A轮到E+轮的融资,从国中资本到后来龙岗金控、启赋国隆、松禾资本、深投控等,深圳本土创投机构伴随企业每个成长阶段。“深圳龙岗区不仅提供场地补贴,更帮我们对接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这种‘精准滴灌’式扶持至关重要。”
作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杨亚飞深刻体会到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尽管企业级存储芯片和产品领域高端人才稀缺,但依托深圳一流的人才基础,大普微聚集起400人团队,其中70%为研发人员,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系统产品的完整技术梯队。
谈及未来规划,杨亚飞透露公司正择机推进IPO进程,计划几年内向实现年产值百亿的目标努力。“存储是AI时代的‘数字地基’,我们要做从深圳出发的AI时代全球存储技术引领者。”在他看来,深圳的创新基因已融入大普微的发展血脉——从龙岗起家的初创团队到国际一流的数据中心存储产品及方案提供商,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深圳硬科技创业的典型样本。
“在深圳创业,既要敢想敢干,也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硬科技突破没有捷径,就像我们打磨两代主控芯片用了六年,但当你站在技术高地时,会发现所有坚持都值得。”杨亚飞说,企业将继续坚守硬科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为我国存储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中国的存储产品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