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往往更通透自在
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岁月的馈赠,饱含着智慧
也浸满了无言的爱
今天是重阳节
跟随镜头
一起去看看
老人们的故事
【用余生报答爱】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71岁的孙靖是邻里熟知的“爱心鞋匠”。十几年前,孙靖的儿子患白血病,最终不幸离世。尽管时隔多年,但孙靖始终不忘孩子求医期间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这些年来,为了回报社会,孙靖通过各种渠道奉献爱心:收集顾客闲置的旧鞋,修补、清洗、消毒后定期捐给红十字会;对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免单;招收出身贫寒的学徒免费传授手艺;资助山区贫困儿童。提到去世的儿子,孙靖眼眶泛红,“忙起来就不想了”,他说。他表示,会用余生继续向社会回馈爱心,让别人得到他曾感受到的温暖。新华社发 邹竞一 摄
【致我的爱人】在安徽芜湖,83岁老人张爱兰的老伴徐国诚37年前患病去世江葬。结婚后不久,张爱兰与丈夫约定两人金婚时共同书写一部以他们生活为素材的小说《缱绻曲》。11年前,张爱兰独自完成了这个约定。她花了两年多时间,手写修改200万字,最终定下60万字的《缱绻曲》手稿。这份手稿跨越大半个世纪,记录了张爱兰与爱人温暖、踏实的爱情故事。徐国诚临终前嘱咐张爱兰:“今后你一个人在生活中走着,要像钢在火焰中穿过那样对待生活和工作,我相信你是这样的人。”张爱兰一直记着这句话,在她心中,爱人仿佛从来没有离开。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编织彩虹的人】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70多岁的独龙族老人李文仕和家人一起编织着独龙毯,其乐融融。独龙毯是当地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独龙毯宛若彩虹,美观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做被。李文仕老人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独龙毯编织技术,她编织的独龙毯“变身”为背包、围巾、腰带等更多样式,深受游客喜爱,一年可以给家里带来数千元的收入。谈及未来,李文仕希望年轻一代传承祖辈技艺,通过自力更生让生活过得如彩虹般绚丽。新华社记者 曹梦瑶 摄
【艺术的阶梯】今年95岁的胡显清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人,曾从事美术、陶瓷彩绘等工作。1987年退休后,胡显清向家乡的学生传授书法、篆刻、绘画技艺,并于2019年在地良村成立了“古藤书画屋”,义务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目前,胡显清老人指导过的学生中已有21人考入了书法、绘画艺术类的高等院校。 “有生之年,能帮助附近村寨、左邻右舍的农家娃学点传统文化,是件很快乐的事。” 胡显清说。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综合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桂桐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