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二届全国低碳医学大会暨深圳低碳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深圳宝安举行。此次大会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防治代谢疾病”。会议邀请了国内众多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聚而“论道”,就当前低碳医学的发展和趋势进行广泛研讨。
大会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深圳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与深圳医学会低碳专业委员会承办。
据了解,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国家肾脏病研究中心徐希平教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教授与霍军生教授、北京世纪坛医院王江宁教授等。到场参会人员300余人,现场气氛热烈,各位专家教授在现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与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过去一年低碳医学团队取得的成绩,希望在未来低碳团队可以有更多的科研学术与转化成果,为中国防治代谢性疾病做出更多努力,深圳的创新精神一直是敢闯敢试,希望今后更加发扬这种精神,大胆探索的同时认真严谨,求真求实。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宝安区中心医院低碳医学门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不断到走向医院、机构等开展低碳医学讲座,接收来自外院进修的医生17名,门诊超过3000人次的低碳饮食咨询。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表示,一年多以前低碳医学作为新兴事物备受争议,但现在,专业人士对低碳医学解决常见代谢疾病的临床效果给与了初步的肯定,进步很大。 “低碳医学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需要通过真实事件和短期效果,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和长期观察,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展低碳医学科研项目,通过科学的数据,提供理论支持,深入探索低碳医学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表示:“大众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坚持平衡膳食,达到完好营养状况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和保障。营养靶向设计和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成为新的发展态势,新型加工技术和低碳可成为提升产品品质的必要手段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分子营养为基础的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提升原创力的新模式。”
此次大会还发布了“中国低碳医学联盟低碳饮食专家共识(2020版)”与“慢性代谢疾病的低碳生活方式十大倡议(2020版)”,同时举行了“低碳健康中国行”启动仪式。
与此同时,大会还开设了3个线上分会场,线上分会场同样也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和教授为大家做学术分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艳玲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朱翠凤主任医师、日本宗田妇产科医院宗田哲男教授、美国杜克大学Eric Westman教授、波士顿大学Thomas Seyfried博士等。3个线上分会场与现下会场都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会后,大会执行主席深圳宝安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周华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低碳医学的宣传力度,通过“低碳健康中国行”这个项目,将来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代谢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学会用低碳生活方式,帮助自己及家人防治甚至逆转代谢疾病。会议期间,来自国内营养及代谢病的顶级专家们召开了专项研讨会,会上计划启动中国百万精准营养队列,以研究营养与常见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关系,为防治代谢疾病,促进人民健康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