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饭堂里老人刷脸取餐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家门口新增的普惠托育园里幼儿跟着老师牙牙学语,15分钟社康圈可享家庭医生的贴心服务……深圳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民生七优”正从美好愿景变为市民日常可感可及的实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社会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民生七优”,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蓝图,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温暖底色。

11月7日,2025深圳簕杜鹃赏花周在莲花山公园盛大开启。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忠 摄
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真金白银投教育,深圳教育供给的量和质更加“可感知”。面对学龄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需求,深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学位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工程”。
教育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20%,在九大类民生支出中占比最高,这为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也让深圳基础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自2020年起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过去五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287.6亿元,教育支出连续四年超千亿元,2024年达102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的目标并不止于“有学上”,更重要的是努力满足孩子“上好学”的期盼。深圳推动优质学校以集团化模式带动新校发展,目前,全市基础教育集团达175个,实现“办一所、优一所”。集团化办学让优质资源加速流动、均衡分布,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增多。
呵护“一老一小”幸福时光
“在机器前刷个脸就能知道我血压高,还提醒我少吃咸的。”在近日启用的盐田区田心社区智慧长者餐厅,刚体验完无创健康筛查设备的李大爷说。科技赋能养老,让“吃饭”这件日常小事变得既智能又温馨。2024年,全市长者饭堂和助餐点服务人次突破12.7万,财政补贴精准惠及20万老年人,266家长者饭堂已建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智慧网络。
“养老忧”“带娃难”,曾是许多家庭的痛点,深圳用一项项民生举措,呵护“一老一小”幸福时光。
深圳以“老有颐养”为目标,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社区长者服务站188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2025年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100%全覆盖。

长者食堂。受访单位供图
“步行15分钟找到托育点”,成为深圳父母的“新日常”。深圳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已建成600余家社区托育服务点,95%的社区已覆盖托育服务设施。深圳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为家庭解决带娃难题。“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244家,累计托位数近10万个。
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锚定“病有良医”的目标,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深圳引进一批名校名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本地医疗水平快速提升;构建“15分钟社康圈”已成为市民健康的坚实防线,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75家。

受访单位供图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医疗总床位数达到7.5万张,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已实现。
把居民健康管起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体质状况稳步提升。《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显示,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就业人员规模稳定增长
深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模式,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人员规模的稳定增长、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的持续流入,成为深圳经济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重要支撑。这五年来,深圳就业人员规模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每年新来深就业高校毕业生超40万人。2024年全市就业登记1294.76万人,居全省首位,城镇新增就业20.7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第2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现场。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李忠 摄
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聚集深圳,去年,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12.8万人,高层次人才累计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累计22万人,专技人才255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四成),各类人才总量约700万人,他们成为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读深圳民生幸福标杆
自2020年起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
深圳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社区长者服务站188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
“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244家,累计托位数近10万个。
2024年全市就业登记1294.76万人,居全省首位,城镇新增就业20.7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深圳市新华医院让医院和周边城市设施融为一体。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渔民村:
“改革基因”融入社区肌理
“托育点就在小区里,接送方便,费用实惠,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问题!”工作日的午后,地处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内的“渔”你成长小屋外,等候着数位前来接娃的家长。在这里,“党建+公益+普惠”的创新模式,让“放心托”“方便托”成为大家伙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据渔邨社区副书记杨智敏介绍,“渔”你成长小屋是罗湖区首个“幼有善育”社区托育点,主要面向1.5—3周岁婴幼儿,提供临时看护、早期教育等服务。该托育点采用“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第三方机构低价收费”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托育点自开放以来,已开课310次,服务约160个亲子家庭,切实缓解了不少家庭“带娃难”的压力。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起步,到全国首批“万元户村”之一、成立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再到成为深圳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渔民村一路见证时代变迁,发展成果持续浸润百姓生活。
近年来,渔民村将改革基因融入社区肌理,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居民可感可及的日常幸福,编织起一幅幅“幼有善育、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崭新图景。
北站社区:
“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
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用“绣花功夫”深耕基层治理,将城市新兴片区打造成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于一身的幸福家园。这个管理服务人口超7万、坐拥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的复杂社区,正生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的殷殷嘱托。
智慧赋能与人文关怀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社区创新“党建+科技+治理”模式,建成智慧指挥中心和“i社区”APP,实现诉求“一键接办、一屏调度”,24小时在线服务打破空间局限。接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后,推行“30分钟联系、24小时办结”机制,9个月化解民生诉求9900余宗。8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拓展了惠企服务站、数字书房等多元阵地,“亲邻之家”让“远亲不如近邻”更加温暖。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社区开展“暖心敲门”“送医陪护”等精准服务,每年组织年夜饭、清洗空调等惠民行动;“课后四点半”课堂、老年大学、暑期快乐营等品牌活动,让“一老一小”各得其所,“安心留龙华、开心过大年”成为社区新民俗。
多元共治激活了社区治理内生动力。社区培育了29家社会组织,出租屋楼长协会自筹资源解决高空抛物、“三线下地”等治理难题,成为全市典范。“暖蜂工程”让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有了歇脚驿站,他们组建的“小蜜蜂”志愿者队累计服务超2.6万小时,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居民议事会、专家参事会、党员群众共享会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宝安青少年宫联合宝安区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祝福。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刘钢 通讯员 陈秀梅 摄
服务对口地区发展
彰显特区担当作为
“深圳超充”落地河源、潮州、赣州等对口地区;助力喀什建成全国首个IRU认证TIR集结中心,开通大湾区“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打造“深疆空中丝绸路”;携手汕头、汕尾等省内对口地区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形成“总部+基地”等跨区域协作模式;累计评价认定对口地区“圳品”品牌473个……深圳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理念,将以深圳产品、技术、标准、解决方案等为载体的“深圳元素”系统嵌入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帮扶协作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融合”的转变,携手对口地区在融入和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有力彰显了特区担当作为。
在对口地区,深圳创新实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引导深圳燃气、华为数字能源等在对口地区规划建设超充站201座、充电桩近万个,将“深圳品质”“深圳速度”复制推广到更多城乡。目前,华为数字能源光伏电站智能组串式逆变器产品已累计在新疆安装近10万套,助力打造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支撑当地电站数字化、矿区开发、构网储能、交旅融合等产业发展。
同时,深圳坚持“理念+标准+技术”整体输出,为对口地区发展提供深圳解决方案。在河源龙川新城建设中,积极组织深圳能源、龙新公司等前瞻布局并积极参与“源网荷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江西赣州,深圳企业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组团式、全场景参与寻乌等协作项目。
强化“软联通”,促进深圳与对口地区政策衔接、规则对接。深圳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对口帮扶,连续两年面向省内对口城市推出“营商环境经验大礼包”,推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等15个重点领域改革,实现被帮扶地区办事标准、流程和时效与深圳接轨并纳入两市跨城通办范围。
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近日,深圳高校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频繁“出圈”:2025年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上,南科大收获最佳创意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哈工大深圳校区收获国家级奖项36项,其中特等奖8项(含主赛道1项,揭榜挂帅赛道擂主1项),获奖数量居广东省高校首位。面对赛场上的一个个难题,深圳大学生用真功夫展现真本领,这份成绩单离不开深圳高等教育从“试验田”到“创新源”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高等教育从零起步,4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从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开学到目前,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全日制在校生达17.6万人,专任教师约1万人。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名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被誉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成功典范”;河套学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深圳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深圳。

受访单位供图
如果说“办大学”是深圳回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那么“办怎样的大学”就是城市的战略考量。深圳的答案,是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
围绕“20+8”产业集群,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空天、脑科学等前沿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既精准满足了城市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将深圳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教育优势。2024年,南科大、深大获批博士点数量(19个)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全市高校全球前1%学科达到58个。高校积极响应城市“20+8”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大力建设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10个产业急需紧缺学科。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全市高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1400名,其中全职院士140名、较2012年增长27倍。2024年,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达1067项,高校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达数百人。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深圳高校在服务城市和产业发展上展现出更大能量。在科学城、科教城等平台支撑下,全市高校建设各类科研设施690余个,其中25个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市属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个。同时,成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全市高校675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验室,都在为深圳未来储备创新动能。
便民交通网络构筑城市幸福底座
进入11月,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再突破新节点,地铁8号线三期于近日正式开始跑图试运行,这意味着该线路年底开通进入倒计时。8号线三期也是大鹏新区首条贯通的地铁线路,该线路的开通意味着深圳市区(除深汕)所有行政区实现地铁全覆盖,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迎来重大升级。
近年来,深圳城市交通建设高歌猛进,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便利度不断提升,市民出行更加便利、顺畅。
今年9月,随着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通车,深圳地铁正式驶入“600公里时代”。目前,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609.6公里,拥有20条线路、428座车站,总里程在全国位居前五。地铁网络的加快拓展延伸,折射出城市社会、经济的满满活力。
蓬勃发展的地铁网络,承载着深圳2000多万市民的日常生活。“近两年,深圳地铁客流一路破新高,今年截至目前,深圳地铁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94.79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7.1%,增长势头强劲,单日客运量破千万已成新常态。”深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近年来新线不断投入运营,深圳的城市轨道交通半径进一步扩大,市民出行幸福感日益增强。目前,深圳地铁线网密度达0.305公里/平方公里,客运强度达1.50万人次/公里·日,这两项重要指标长期稳居全国第一。

深圳地铁8号线有望年内开通。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刘羽洁 摄
地铁交织成网,深圳地面公交布局也加快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为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实现线路精准化覆盖,深圳大力推动公交车“进社区”“进园区”“进景区”“进校区”,开通了逾千条品质提升类公交线路。
根据市公交部门统计,目前,深圳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约为225万人次,日均载客里程约186万公里。在新的城市多元交通格局下,公交成为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全市与轨道接驳线的公交路数已超过800条,轨道站点100米范围内的公交站点数多达10000多座,轨道公交一次换乘可覆盖建成区已达到94.6%。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02:21腾势是中国第一个新势力豪华品牌,2010年成立,余承东余总竟然是腾势全球首位车主,腾势鱼钩测试210km/h通过,爆胎稳得住,安全实测远超标准。背靠比亚迪,技术强、服务有保障,品牌可靠,买车用车都放心。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