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文体中心暖意融融、文气充盈,第八届红棉文学奖颁奖典礼、《红棉》创刊10周年庆典与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横岗街道系列活动在此同步启幕。这场由深圳市作家协会、龙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横岗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事,以颁奖典礼为核心,串联主题特辑展览、全民赠书、诗文朗诵会等多元活动,既回望《红棉》十年耕耘路,更以文学为桥,为深圳城市文化建设注入基层活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网总编王杨,广东省作协创研部主任林世斌,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龙岗区委宣传部及横岗街道主要负责人出席活动,邓一光、林白、王十月、郑小琼、陈行甲等十余位文学名家齐聚现场,共同见证《红棉》十年成长,并为第八届红棉文学奖获奖者颁奖。“《红棉》是重要的文学内刊,红棉文学奖更具全国性代表性。”阎晶明在现场感慨,这一平台让横岗在文学领域打破地域界限,成为连接全国创作者的重要桥梁,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值得肯定。

活动现场还藏着多重“文化惊喜”:《红棉》创刊十周年回顾特辑通过文稿、图片、实物与影像,还原杂志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红棉主题交谊舞展演舞姿翩跹,尽显横岗“交谊舞之乡”的独特魅力;横岗街道全新IP形象“AI宝”首次亮相,生动诠释“AI横岗·YUE文旅”的创新活力,向公众推介街道“四有”街区建设成果。此外,横岗街道还与《特区文学》《书都》杂志社、深圳市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结成《红棉》文学共建单位,为后续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奖项揭晓:名家新秀共绘文学画卷
第八届红棉文学奖自2025年7月启动征稿,便收获全国创作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小说、诗歌、散文等参赛作品5200余篇(部),投稿量创历届新高。
为确保评选公平公正,主办方组建由茅盾文学奖评委、省市作协专家及鹤湖智库成员构成的评审委员会,采用双向匿名评审机制,经提名、初评、终评多轮严格遴选,从200部终评作品中确定各大奖项归属。

在备受关注的主奖项中,著名翻译家胡小跃凭借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与国际影响力摘得“年度致敬奖”,他曾获法国“文艺骑士”“文艺军官”勋章及傅雷翻译奖,其译作多次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载体;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以小说《不舍昼夜》斩获“年度小说奖”,作品细腻描摹时代变迁中的人性微光;当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白凭借诗歌集《身体的雷霆》拿下“年度诗歌奖”,用灵动文字展现女性视角下的生命感悟;知名公益人、作家陈行甲则以《别离歌》获“年度散文奖”,他在现场分享道:“红棉文学奖立足深圳、走向全国,这份荣誉是我写作生涯的重要鼓励,未来会继续用文字传递温度。”此外,龙岗本土青年作家肖千超凭借《上天台》获“年度新锐奖”,展现出深圳本土文学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
为响应中宣部“新大众文艺”创作导向,本届奖项特别增设“新大众文艺奖”,由横岗胡杨林透友、医务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创作的诗集《我的余生》斩获第一名,东莞作家王瑛、温雄珍及龙岗本地作家胡四民、张淑琴等也一同获奖,彰显大众创作的鲜活生命力。面向全市学生的“校园文学奖”同样亮点十足,深圳市鹏兴学校学生吴芋尔凭借优秀作品获“最佳叙事奖”,这位全国自由式小轮车赛事冠军在领奖时动情表示:“手握‘红棉’奖项,仿佛看见燃烧的木棉花。奖牌会蒙尘,但心里的文学赛道永远鲜活,我会继续用笔书写青春。”

十年《红棉》:以文学重构城市文化肌理
2015年,《红棉》在内刊领域悄然起步,十年间,这份立足横岗、面向全国的文学刊物,逐步成长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基层文学载体。截至2025年,《红棉》累计发行七万册,发表作品超七百万字,读者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区,还与全国百余家文学单位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多次代表广东参与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在中国作家网、喜马拉雅等平台开设传播专栏,先后斩获“全国内刊优秀编辑奖”“文学周星”等荣誉。
在《红棉》创刊10周年主题特辑展览现场,泛黄的早期文稿、作家亲笔修改的手稿、读者来信等实物,搭配动态影像与数据图表,生动呈现杂志十年发展轨迹:从最初聚焦本土创作,到如今成为连接全国作家的平台;从单一纸质刊物,到融合音频、视频的多媒介传播;从单纯发表作品,到主动培育文学新人——这些转变,不仅是《红棉》的成长史,更是横岗以文学推动人文建设的实践缩影。

“《红棉》就像横岗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更多人通过文字认识这座城市。”横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杂志始终以“培育新人、推动基层创作”为初心,不少本土作者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学舞台,而杂志也成为横岗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让文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多元活动:让文学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本届系列活动以“红棉绽放·阅见世界”为核心,将文学与阅读、艺术、公共空间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盛宴。在“红棉绽放阅见世界”赠书活动中,主办方结合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向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及市民代表赠送经典文学读物与《红棉》精选读本,累计赠书超千册,推动全民阅读理念深入基层;在“诗舞形声·流动时光”诗文朗诵会上,专业朗诵者与市民爱好者同台,将经典诗作与舞蹈、音乐结合,让观众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感受文学之美;深圳图书馆北馆五层的深圳文学馆同步推出“红棉十年,文学绽放”专题展览,集中展示《红棉》刊物历年合集与红棉文学奖获奖作品,为深圳文学与全国创作搭建交流桥梁。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更让文学从书本走向现实。“以前觉得文学离生活很远,参加朗诵会后才发现,诗里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参加活动后说道,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孩子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

横岗探索:基层文化发展的“文学样本”
自2017年红棉文学奖设立以来,八届赛事已评选出300余位优秀作家,既有邓一光、于坚、蔡崇达等文学名家,也有三三、肖千超等新锐力量,形成“名家引领、新秀辈出”的良好生态。十年间,红棉文学突破单一创作边界,以“文学+”模式探索基层文化发展新路径:“文学+教育”走进校园,开展写作公益课、作家见面会;“文学+文产”联动文创企业,开发红棉主题文化产品;“文学+文明”融入社区治理,以散文、诗歌记录社区变迁;“文学+公益”结合志愿服务,用文字传递公益力量。
这种多元融合的模式,不仅构建起立体的文学IP生态,更探索出基层文化发展的“横岗路径”,为横岗街道及龙岗区“四有”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个街道能将文学活动坚持十年,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极为罕见。”王国猛评价道,红棉文学既保持专业性,又兼具大众性,让不同群体都能参与其中,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从一本内刊到一个奖项,从单一活动到“文学+”生态,红棉文学十年的发展,是深圳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地域文化品牌的成长,离不开与社会生活的深度互动;而文学的力量,不仅能温润人心,更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未来,这朵从横岗绽放的“红棉”,将继续以文学为灯火,照亮基层文化发展之路,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横岗样本”。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