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红棉绽芳华!第八届红棉文学奖颁奖,横岗以文学赋能城市发展

郑燕妹
11-04 21:15
摘要

十年红棉绽芳华!第八届红棉文学奖颁奖,横岗以文学赋能城市发展

11月4日上午,第八届红棉文学奖颁奖典礼与《红棉》创刊10周年暨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横岗街道系列活动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文体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龙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横岗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联合主办,通过颁奖典礼、主题特辑、赠书活动、诗文朗诵会等多元形式,擦亮深圳文学品牌,展现《红棉》创刊十年耕耘的成果,进一步擦亮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本土文学创作与全民阅读氛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红棉》是极具分量的文学内刊,红棉文学奖更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学奖项。它搭建起文化与文学的沟通桥梁,让横岗在文学领域具备了全国性影响力,这样的探索必要、重要且极具价值。”

活动现场,主办方不仅发布《红棉》创刊十周年回顾特辑、播放主题纪念视频,还邀请舞蹈爱好者带来红棉主题交谊舞展演,尽显横岗“交谊舞之乡”的独特魅力。同时,横岗街道全新IP形象“AI宝”正式亮相,直观展现“AI横岗·YUE文旅”的新活力与横岗“四有”街区新形象。现场还举行了《红棉》文学共建单位签约仪式,横岗街道与《特区文学》《书都》杂志社、深圳市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八届红棉文学奖揭晓,名家与新秀共耀文坛

第八届红棉文学奖于2025年7月启动征稿,吸引全国创作者踊跃参与,共收到小说、诗歌、散文等参赛作品5200余篇(部),投稿量创历届新高。评审环节由茅盾文学奖评委、省市作协专家及鹤湖智库成员组成评审委员会,采用双向匿名评审机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提名、初评、终评多轮遴选,从200部终评作品中确定各奖项归属。

其中,年度致敬奖授予著名翻译家胡小跃,他曾获法国“文艺骑士”“文艺军官”勋章及傅雷翻译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凭借《不舍昼夜》摘得年度小说奖;当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白以《身体的雷霆》斩获年度诗歌奖;知名公益人、作家陈行甲凭《别离歌》获年度散文奖;龙岗本土青年作家肖千超则以《上天台》拿下年度新锐奖,展现本土文学新生力量。

2025年度红棉文学奖散文奖获奖者、知名公益人、作家陈行甲表示:“红棉文学奖是立足深圳、走向全国的重要奖项,希望大家多关注。这次获奖的《别离歌》是我去年的新作,这份荣誉是我写作生涯的重要鼓励,未来我会继续坚持书写。”

为响应中宣部“新大众文艺”创作导向,本届奖项特别增设“新大众文艺奖”。由横岗胡杨林透友、医务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创作的诗集《我的余生》获该奖项第一名,东莞作家王瑛、温雄珍及龙岗本地作家胡四民、张淑琴等一同获奖。

校园文学奖面向全市征集作品,发掘出一批文学新苗。深圳市鹏兴学校学生吴芋尔不仅凭借作品获最佳叙事奖,还是全国自由式小轮车赛事冠军,成为深圳学子“文体双优”的生动代表。

《红棉》十年:以文学重构城市文化肌理

自2015年创刊以来,《红棉》始终立足横岗、面向全国,以“培育文学新人、推动基层创作”为核心使命。十年间,杂志累计发行7万册,发表作品超700万字,读者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类群体,并与全国百余家文学单位建立稳定交流合作关系。

作为基层文学刊物的代表,《红棉》多次代表广东出席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还在中国作家网、喜马拉雅开设专属传播平台,先后斩获“全国内刊优秀编辑奖”“文学周星”等荣誉,已成长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内刊。

《红棉》创刊10周年主题特辑展览同步在横岗文体中心9楼开展,通过文稿、图片、实物、影像等多元载体,全面梳理杂志十年的文学探索与文化实践,生动呈现横岗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文学驱动人文建设、丰富城市精神内涵的有益尝试。

系列活动联动:多维度打造城市文学盛宴

本届系列活动以“红棉绽放·阅见世界”为核心主题,将文学与阅读推广、艺术融合、公共文化空间深度结合,形成多维度文化体验。

结合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红棉绽放·阅见世界”赠书活动向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市民代表赠送经典读物与《红棉》精选读本,以书籍为媒介推动全民阅读落地;“诗舞形声·流动时光”诗文朗诵会创新采用“诗歌+舞蹈+声效”的融合艺术形式,演绎经典诗作,为观众带来兼具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的人文体验;深圳图书馆北馆五层深圳文学馆同步推出“红棉十年,文学绽放”专题展览,集中展示《红棉》刊物及红棉文学奖获奖作品,为深圳文学与全国创作交流搭建桥梁。

十年探索:基层文学的“横岗路径”与“全国样本”

自2017年设立以来,红棉文学奖已举办八届,累计评选出300余位优秀作家,既有邓一光、于坚、郑小琼、黄礼孩、蔡崇达等文学名家,也培育出三三、肖千超等新锐创作者,成为连接文学名家与新秀的重要平台。

红棉文学的十年,是深圳文化根脉蓬勃生长的缩影。十年来,横岗以“文学+”模式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推动“文学+教育”“文学+文产”“文学+文明”“文学+公益”深度融合,构建起立体、鲜活的文学IP生态,探索出一条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横岗路径”,也为横岗街道及龙岗区打造“四有”城区提供了文化支撑。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表示:“红棉文学奖和《红棉》杂志已走出横岗、走向全市乃至全国,专业作家与新大众文艺爱好者共同参与,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一个基层街道能将文化活动长期坚持,并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极为罕见,也让人倍感欣慰与敬佩。”

一本地域刊物,如何助力当地成长为文学重镇? 红棉文学十年探索给出“横岗答案”。从一本内刊到一个奖项,从单一的文学创作到“文学+”的生态构建,红棉文学用十年实践,交出了一份地域刊物如何赋能城市、温润人心的“横岗答卷”。 这条“横岗路径”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文化的生命力源于与社会生活的深度互动。未来,这朵自基层绽放的红棉,将继续以文学为灯火,不仅照亮本土,更希望为更多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份温暖而有力的样本。

深圳晚报记者 郑燕妹 通讯员 唐敏

(作者:郑燕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