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近日正式投产运营!这一重大交通工程甫一亮相,其核心组成部分T3航站楼便备受瞩目,收获各方 “太美了” 的盛赞,而这份令人惊叹的颜值背后,是深企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用打造艺术品的方式,为建筑注入了温度与灵魂让工程升华为美学的努力。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要包含2条跑道、T3航站楼、T2航站楼东四西四指廊及综合交通中心等建设。其中,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了T3航站楼的屋面工程(一标段);中建钢构负责东四、西四指廊,T3航站楼花冠柱和交通中心综合体的钢结构深化设计、制造和安装,一步步“建”证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从蓝图化为现实。

T3航站楼屋面三角天窗
变美的不止造型,还有城市意境
T3航站楼建筑造型以“花”为主题,屋面设计融入“云山珠水”“白云云海”意象。当旅客在飞机上俯瞰,如广州市花木棉花绽放。屋面面积约31.19万平方米,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不锈钢连续焊金属屋面和国内首个彩色连续焊接不锈钢项目。
屋面上嵌套着15处小跨度、大坡度、曲率不连续的三角玻璃天窗,玻璃总计9331块,尺寸、规格都不一样,最高安装高度达40米。项目团队运用三维扫描技术辅助深化设计建模,精确绘制每块玻璃的加工尺寸;采用高空索道传输技术,解决了大批量三角玻璃运输至安装部位的技术难点。如今,三角天窗的“天空之镜”设计意境成为现实,兼备观赏性和功能性。
视线随屋面而下,2.3万平方米的檐口铝板与0.7万平方米的吊顶格栅造型华美,呈现为连续七瓣的弧形波浪体。为保证设计外观的成型效果,项目团队对钢结构网架采取现场复测和三维扫描,指导檐口及吊顶的二次深化,确保整体衔接丝滑。

走进T3航站楼,映入眼帘的是18根花冠柱。它们既是航站楼的主要支撑柱,也是航站楼“花开羊城、羊城花冠”意象的“花干”部分。花冠柱有“双曲、单曲、T型”3种类型,整体呈上大下小结构,弯扭截面形态及受力模式复杂,深化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大。
针对花冠柱特点,中建钢构自主研发弯扭构件智能建模软件,成功弥补传统软件在异型曲面结构深化设计方面的不足;突破狭小空间弯扭结构智能焊接技术,不仅焊接工效提升了2倍,还降低了碳排放,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运用全国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生产线,控制下料偏差小于0.5毫米;采用“三维模拟拼装+实体预拼装”模式,确保构件拼装精度。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花冠柱提前10天完成封顶,业主指挥长夸赞:“远看不得了,近看了不得!”

花冠柱实景图
T3航站楼既是花园般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幻城市客厅,充分体现了“中国风、岭南味、国际范、时代感”。在值机大厅中央的文化商业广场和休闲区,候机的旅客可以一边惬意休息,一边欣赏众多具有鲜明羊城特色的艺术造型。
变强的不止功能,还有出行体验
当游客们离开T3航站楼,换乘轨道交通离开机场时,就需要通过航站楼配套的交通中心综合体。作为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交通中心、停车楼、出港高架桥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交通中心的采光顶结构。
采光顶长约174米、最大跨度32米,为拱形网壳结构,由1222个圆毂和3878件方管杆件构成。项目团队通过小管套圆毂的方式,将散件组合成整体再安装,大幅减少了调整次数和误差积累;圆毂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确定安装角度,项目团队借助笔直的圆钢去定位方管,间接定准圆毂的角度与坐标,相较传统方式效率快了3倍,最终一个月内完成全部拼装任务,提前8天完成采光顶钢结构封顶目标。
在T3航站楼下机的旅客,可通过交通中心综合体新引入的多条高铁、城际轨道,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一站式”换乘,20分钟直达广州火车站或广州白云站,快速接驳大湾区城市。这种“无缝衔接”将极大提升旅客的出行效率,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变大的不止规模,还有发展前景
白云机场东四、西四指廊是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团队运用“原位拼装+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完成其钢网架提升,相较传统高空散件拼装方式,将最大施工高度从32米降低到8米,减少了大量高空吊装与焊接作业,更加精准安全。
当其与原有的T1、T2航站楼合为一体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其钢结构工程荣获2023年度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第十五届广东省钢结构金奖等荣誉。
随着扩建工程完工投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80万吨的使用需求,终端容量可承载1.4亿人次旅客、600万吨货邮,客货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通过轨道交通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机场互联互通,形成“1小时生活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