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相继发布公告称,受宏观政策影响并结合风险审慎管理要求,自当日起暂停受理黄金积存相关新业务。具体来看,工商银行暂停受理“如意金积存”开户、主动积存、新增定期积存计划及提取实物等申请,处于有效期内的存量定投计划继续执行,赎回与销户正常办理;恢复时间将另行公告。建设银行则宣布,暂停受理“易存金”业务的实时买入、新增定投买入、实物金兑换等申请,同时暂停个人黄金积存、账户黄金的实物兑换申请,存量客户的定投执行、赎回和销户不受影响。
此次调整出现在黄金税收政策发生重要变化的窗口期。11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并以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具体时间为准。新政的核心是系统优化黄金交易环节的增值税安排,重点强化交易所场内“投资性”标准金的税收优惠,明确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用途,同时规范发票管理与合规要求,进一步厘清不同场景的交易规则。市场普遍认为,新政将引导黄金交易回归规范透明的场内渠道,压缩灰色空间,提高合规成本可预期性。
从银行侧看,针对今年以来金价大幅波动与交易热度上行,10月起多家机构已先一步“抬门槛”。兴业银行自10月21日起将按金额购买与新增定投的起点由1000元提高至1200元;平安银行自10月24日起将按金额设定的定投起投额从900元上调至1100元;中国银行自10月15日起把按金额购买的最小金额由850元调整为950元;工行则在10月13日起把如意金积存的起点金额由850元上调至1000元;宁波银行自10月11日起把起购金额由900元调整为1000元。除银行端外,互联网平台也出现短时拥堵与限制——10月14日下午,支付宝端的工行积存金一度显示“暂不可开户”,随后恢复。平台方与多家银行近段时间均频繁提示:“当前金价处于高位且波动加剧,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参与,注意分散配置,避免单一重仓,可通过定投等方式平滑波动。”
价格层面,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年内涨幅一度超过50%,在每盎司4000美元上方附近反复拉锯;国内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在10月17日盘中一度触及1002.99元/克的历史区间高位,随后回落至九百元/克上下震荡。在政策切换与波动并存的背景下,11月3日早盘港股黄金零售股走弱,六福集团、周大福跌幅靠前;A股黄金首饰概念股同步承压,潮宏基盘中一度逼近跌停,周大生、曼卡龙、老凤祥等亦回调。
业内人士认为,国有大行此次“暂停新开与提实物、保障存量流转”的做法,主要指向三类风险管理目标:一是在极端波动期降低银行端即期库存与交割压力,避免提实物环节与供应链的阶段性错配;二是在税制切换期为合规、票据与系统对接留出时间窗;三是以门槛与流程的临时调节,抑制短期情绪化交易对业务运营的冲击。从业务生态看,税收新政强化了场内标准金的制度优势,预计将带动银行、平台与投资者的渠道结构发生一定再平衡:标准化、可追溯、税务链条清晰的产品与交易更受青睐,而银行端积存类产品的费率、点差、起投金额以及提实物规则,短期内可能继续“动态优化”。
对投资者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两点:其一,阶段内新开与新增定投、提取实物受到限制,但存量定投计划、赎回与销户不受影响;其二,波动加大时,银行与平台端可能同步调整交易时段、起点与相关参数,短期成交与提实物可能出现排队、点差与费用变动。操作层面,更审慎的做法是遵循“不追高、控仓位、分批买”的纪律,将黄金视为组合中的对冲因子而非单一押注,避免重仓单一资产;在渠道选择上,优先关注合规度高、规则明确的场内标准化产品,若仍偏好银行端积存类产品,应密切留意各家银行后续公告与费税、点差、交割规则的调整与恢复时间。
展望后续,三个观察点值得跟进:其一,是否有更多银行在短期内跟进“暂停新开/限制提实物”或继续上调起点,工行相关业务的恢复节奏如何;其二,税收新政对场内标准金与线下零售饰品渠道的分流效应,以及发票与征管细则的落地进展;其三,价格与交易结构的演变,包括黄金ETF申赎、上金所保证金与涨跌幅参数的动态调整、成交量与持仓的结构性变化,是否推动交易进一步机构化。总体来看,在“高位+高波动”的区间内,政策与风控共同作用下,市场有望朝着更规范、更可预期的方向运行,但短期波动仍不可忽视,投资与配置宜以稳为先、以长为要。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