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市民的“随手拍”何以能驱动各部门“速整改”?深圳“卷尺哥”的走红,引发了广泛热议:当真没有哪位领导派人盯着“卷尺哥”社交账号?日前,人民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给出了权威答案:这背后,真的没有领导盯账号,而是深圳着力探索的民生诉求“未诉先办”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在起作用。
在深圳这样一座管理人口超2000万、商事主体超400万的超大城市,民生诉求纷繁复杂。如果仅仅依靠市民上报、部门受理的传统模式,治理的“神经末梢”难免迟钝,响应速度也容易滞后。深圳建立了一套“盯着全网的机制”,主动覆盖42个网络平台,在民生诉求萌芽阶段就介入。“卷尺哥”不是偶然出现的个案,而是深圳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一种常态。截至目前“未诉先办”模式累计主动发现17万条民生诉求线索,大部分诉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种被称为“新深圳速度”的高效率并非靠一时的热度或“热情”支撑,而是源于体制机制的深层优化。深圳在政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打通原有的537个民生诉求渠道,构建统一的“@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实现了一站式办理。在智能机器人辅助下,紧急类诉求30分钟内、一般性诉求两小时内就会被分拨到责任单位。此外,还用三张清单划清权责边界,确保每一件事都有人管、有人跟。正是如此精细化的设计,才使得城市治理的每一步都精准、可追踪,让随手拍就能“速整改”的这份小确幸有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深圳并不满足于“办成一件事”,而是在推动“办好一类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定期评议,相关部门把群众高频反映的问题汇总研判,及时掌握民生痛点和隐患苗头,从道路品质、消防隐患到预付式消费维权,逐项分析、系统治理。这样的“类案治理”让同类问题少发生、早预防,也让民生诉求问题的解决从“事后修补”迈向“源头防治”。
城市的现代化,不只是高楼大厦,更在于每一个问题都能被看见、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回应。深圳用“未诉先办”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打通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息壁垒,让治理从“我来办”变成“我们一起办”。这是一种公众积极参与和部门快速响应的“双向奔赴”,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城市治理因之既有速度,更有高度与温度。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