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把看直播当成日常娱乐消遣。直播打赏机制的设计初衷,为的是鼓励主播提供优质内容。平台、主播和观众,本质上是多赢的。
但现实中,利益驱动之下,直播打赏乱象层出不穷。为诱导网友打赏,有的主播大打擦边球,有的虚构“贫困户”“精英海归”等虚假人设,还有的抛出“打赏返利”“刷礼物抽奖”等诱饵。精心设计的话术,反复推敲的“剧本”,不断刺激观众情绪、催生冲动消费,甚至有人为此债台高筑、挪用公款。一些未成年人也卷入其中,连带家长的钱袋子跟着受损。诸般吃相难看的行为,伤害观众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公序良俗。其危害性岂止是“谋财”?
日前,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专项行动列出的“负面清单”很全面,体现了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和精准化。
专项行动为直播打赏立规矩、划红线,既着眼于整治行业乱象,也意在为行业健康发展矫正航道。各地要落实好要求,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并公开向社会曝光,提升网络直播打赏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水平。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目红光地走向罪恶。”这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当一些主播、经纪机构等,将诱骗打赏视为“心中的圣旗”,并为此使出浑身解数,走火入魔,网络空间怎会清朗?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传播无远弗届,直播的低门槛也让各种低俗虚假内容随之泥沙俱下。向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开刀,也是在重申:技术不能助长人性之恶。
由于能从直播打赏中抽取可观分成,一些直播平台在内容监管上态度暧昧,甚至主动“放水”,对部分主播的低俗、诱导、欺骗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次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平台细化内容审核标准、完善打赏机制等,正是要推动平台真正负起责任。掌握着技术的平台,不能仅将技术视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也要用技术规范行为、推动社会进步。
守住合规底线,直播打赏就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今天,以直播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我们期待它能不断校正问题、调适规则,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价值。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