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笙管六百年!国家级非遗智化寺京音乐的坚守与新生

深圳特区报&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10-28 10:3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诉说守护与传承的中国故事。

秋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北京东二环禄米仓胡同深处,古朴典雅的乐声穿透智化寺的红墙黑瓦传来。这不是普通的乐声,是穿越了近600个春秋的“古乐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它正以悠扬的音色,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诉说守护与传承的中国故事。

穿越时空的“古乐活化石”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相传,王振将仅一公里外“演乐胡同”的宫廷音乐直接移入智化寺,使宫廷音乐在此落地生根。

“智化寺京音乐起源于宫廷,传承于寺庙,服务于民间,是一种珍贵的活化石乐种。”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副馆长王娅蕊向记者介绍说,明清时期,它曾在北京东城、南城十余座擅长音乐佛事的寺院中传承,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被称为“京音乐”。经智化寺艺僧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27代。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庆学是第27代传人之一,展演结束后,他细心擦拭着自己的筚篥,向记者说,“这是领奏乐器,俗称管子,保留着宋代‘前七后二’的形制,声音高亢嘹亮。”

“我们用的乐器有管子、笛、笙、云锣、堂鼓5种,辅以铙钹等打击乐器。”他一一介绍乐器,十七簧笙使用“义管”转调,也是宋制,发音清越高雅、延绵不绝;云锣古称云璈,由十面音高各不相同的铜锣组成,可敲出七声音阶,音色清脆,极富色彩;竹笛则以活泼而连贯的花音,穿插于古朴稳健的旋律中……

“这种乐队编制盛行于唐宋教坊,与明代宫廷燕乐的编制基本一致。”胡庆学语气中带着自豪,“这是我们古代的‘交响乐’。”

1952年,音乐学家杨荫浏、查阜西的造访,成为智化寺京音乐传承史上的关键节点。他们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最早的音响资料,并撰写了报告。 “就像他在无锡救下《二泉映月》一样,杨荫浏先生也为智化寺京音乐留下了火种。”王娅蕊说。

严苛传承生生不息

智化寺京音乐现存最早的曲谱,是清康熙年第15代艺僧容乾所抄的工尺谱,距今已300余年。

“失传的曲牌仅凭曲谱是难以演奏的,因失传了韵谱。”王娅蕊解释,“工尺谱只记录骨干音,真正的灵魂——节奏、气韵和装饰音阿口,全靠师傅一句句‘韵’给徒弟。”

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现在存活的智化寺京音乐40首曲牌弥足珍贵。“第27代传承人不仅能演奏,还会用工尺谱韵唱,让我们能听到近六百年前的明代宫廷音乐。” 王娅蕊说。

“难学易忘少人知”,胡庆学对师父张本兴的这句感慨也体会深切。

传统艺僧的训练极为严苛,只收12岁以下童僧,需经七年苦练。先韵谱,后演奏,一首接一首逐个背过。吹错挨打是常事,站坐行跪各种姿势都是必修课。

“演奏时,即使双手冻僵,也要保持灵活自然。”1992年4月20日,来自河北固安屈家营村的胡庆学等六个少年,正式拜师成为第27代传承人。这也是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五百多年来,从社会上招收的第一批俗家弟子。

“艺僧世代传承精神令我们敬佩。”胡庆学回忆,师兄弟们按照传统方法,先学韵唱工尺谱,后学乐器。每天清晨五点半,本兴师父带着大家去日坛公园练习,并严格要求,吹奏时姿态端正,勒紧裤腰带,用丹田之气;口风要正,不可噘嘴,不可鼓腮。

“不论是寒冷冬天哈气成霜,还是炎炎夏日浸湿衣衫,我都坚持练习。”他说,4年间,他们基本掌握了师父传授的40多首乐曲。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智化寺京音乐原有的功能消失,传承几度难以为继。1996年,他们被迫返乡谋生。2003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宋大川在政协会议上呼吁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次年,“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专项经费获批,胡庆学等被邀请回来。

“那时我已转行开货车,八年都没吹过。师父说,‘我就知道你们会回来的’。”那份殷切的等待,成了胡庆学心中无法卸下的责任。

深圳特区报&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摄

新时代非遗焕发新生机

新时代,作为国家级非遗,智化寺京音乐正在探索传承新路,焕发出新生机。

除了闭馆日,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智化寺京音乐在智化殿展演。20多年来,这已成为智化寺雷打不动的一道风景。这种活态展示,让古老的音乐变为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更令人欣慰的是,传承方式已实现多元化。他们每年举办面向专业院校的培训班、音乐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古乐活化石”在新时代土壤中深深扎根。通过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战略合作”,硕士研究生杨泽銮作为在编传承人员引进,为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胡庆学还在快手平台直播制作乐器、抄写工尺谱、日常练习等,拥有数万粉丝。“线上直播成了没有围墙的课堂。”他说,“我们这一代传承人已经投入了大半生,不怕别的,就怕这么好的音乐没人学。”

第27代传承人还尝试将失传的曲目复原。“智化寺京音乐留存曲谱记载曲牌200余首,但目前能完整演奏的曲目仅有40首左右。我们已复原了约10首。”胡庆学表示,如果能够成功复原古谱,将极大丰富京音乐的内容。

寺外,现代化的北京城车水马龙;寺内,六百年的笙管余音在暮色中低回。“希望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王娅蕊说,“希望这份穿越了近六百年的古乐,不止于坚守,更能生动地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绽放,奏出更加悠远的回响。”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