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构成的有机发展整体。健康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健康,还有人们心理上的健康。城市公园作为休闲的重要载体,兼具娱乐价值、生态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对于健康城市的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城市公园具有强烈的复愈属性,不仅提供了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机会,还能够增强个体对城市的归属感,使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平衡。
深圳市的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让深圳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拥有1000多个公园的深圳被誉为“千园之城”,“家门口”的公园面向全体居民,种类多样且免费游憩,已然成为深圳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从早期的莲花山公园,到近年建成开放的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虹桥公园,深圳的公园建设始终与城市发展同步,与市民需求共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绿地,而是嵌入城市肌理、承载人文情感的公共空间。
深圳作为移民比例高、人口流动性大的超大型城市,城市公园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培育居民的家园意识具有独特价值。以城市公园为空间载体,可以通过物理空间、意义空间、服务空间和疗愈空间四个维度的协同路径实现健康城市建设目标。
物理空间建设
作为城市公园最易感知的形态,物理空间是城市公园所有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物理空间的打造可以基于自然环境要素、人工建造设施、绿地景观系统等内容。自然环境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景观,以及地形地貌、阳光、风等自然条件。人工建造设施涵盖公园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建筑小品、雕塑等艺术装置。绿地景观系统由大小不同的绿地单元构成,包含草坪、疏林草地、灌木丛等植被空间,以及水体景观(如池塘、溪流)和硬质景观(如花坛、坐凳)。物理空间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保护原生植被、恢复湿地、构建近自然林地、建设雨水花园等生态工程,城市公园这片“城市绿肺”为居民提供了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从源头上减少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为整个城市奠定了健康的生态基底。
第二,功能空间多元性原则。可划分为休闲游憩区(日常社交、亲子活动等)、康体运动区(居民健身、体育活动等)、生态保育区(生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文化展陈区(文化教育与传承)等。亦可针对不同年龄层进行区域划分,儿童区可设置单独活动场地与家长休憩设施,有条件可改建儿童友好型厕所;青少年区可提供球类、轮滑等运动场地,满足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老年人区则采用无障碍设计,为符合老年需求的活动提供必要空间。
意义空间建设
城市公园远非单纯的绿地或休闲设施,更是居民感知、解读和认同城市的关键场所。它不仅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更是意义生产的平台。例如,莲花山公园的风筝广场已成为家庭休闲和城市庆典的标志性场所,人才公园通过科技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叙事,展现出深圳引才聚才的城市抱负。这些公园通过精心的设计运营,让居民在休憩、运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读懂深圳、融入深圳。城市公园的意义空间建设包括自我意义和地方意义两个层面。
(1)自我意义。
在自我需求的驱动下,个体对公园休闲中的客观属性产生了自我感知,通过多次参与,个体逐渐将城市公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对公园独特的意义诠释。这个过程包括放松、复愈、个人成长、户外运动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公园相互交融,也意味着自我不断成长和发展。城市公园可提供有助于深度体验、文化表达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在公园中可规划低干预的独处空间(如隔音冥想舱),为深度自我对话提供物质支持。同时,管理者可将居民的日常空间实践(如公园健身、摄影创作)系统性地纳入城市形象传播体系,通过抖音话题运营、市民画廊展览等形式,将个体的空间使用权转化为“城市主人翁”的仪式化认同。
(2)地方意义。
通过与城市公园的互动,深圳居民的地方意义在情感与认知两个层面得以全面展现,情感上包括自豪感、支持感、激励感和关怀感,认知上包括公正公开的治理认知、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亲近与疏离的交织互映等。城市公园作为载体,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展示了深圳人对城市的认同。在城市公园中可增设“隐喻性景观装置”(如记录城市发展年轮的主题步道),通过空间叙事帮助居民将个体生命历程与城市变迁史建立符号联结。
服务空间建设
城市公园服务中那些看似微小的、落在实处的细节,如便利设施、卫生状况、信息指引、工作人员态度等,构成了个体感知城市温度最直接、最生活化的接触点。这些细节在适应者的日常使用中被频繁感知并累积,逐渐转化为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具体认知与情感连接。这些公共服务细节,因其生活化、高频率出现、可感知性强的特性,成为塑造城市形象、传递城市理念的无声语言,让抽象的“城市好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城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公园乃至整个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将每一处细节都视为构建城市认同、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归属感的宝贵机会。
深圳公园应从单一的绿地管理转向综合的健康服务供给,成为公共健康服务的延伸点和创新平台。一方面,大力建设基础性社区公园,确保市民“出门见绿、步行可达”,尤其注重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安全监控、应急救护点(配备AED除颤仪)、健康驿站(提供免费血压、体重测量)等细节,提升服务的公平性与友好度;另一方面,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效能。例如建设智慧公园系统,通过APP或小程序提供导览、预约、活动报名、人流量查询等服务;可设置智能步道,记录运动数据并提供科学建议。
疗愈空间建设
研究表明,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能够恢复人的定向注意力资源,有助于减轻压力、心理疲劳和负面情绪,自然环境具有远离性、魅力性、延展性和相容性特征时恢复性效果更好。“公园20分钟效应”指每天在自然环境中停留约20分钟,无需运动,即可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改善情绪并提升心理状态的心理学现象。因此,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需要通过对疗愈空间的打造来实现。具体包括:
(1)心理疗愈活动的引入。与专业心理学机构、社会工作组织合作,在城市公园内开展园艺疗愈、游憩疗愈、景观疗愈等活动。园艺疗愈是通过参与园艺活动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一种疗愈行为,包括艺术插花、树枝修剪、草坪修理、浇水松土、盆景制作等。游憩疗愈通过参与、利用各种不同的游憩活动,提高人们自理的、认知的、情绪的和社会的功能,恢复身心健康。景观疗愈是指优美、舒适、协调的景观环境对人精神心理情绪调节与恢复效能。这些有指导的活动能帮助参与者获得团体成员的归属感、自尊和自我价值以及积极愉悦的体验。
(2)包容性氛围的营造。一个安全、包容、友好的环境,能让每个无论是想寻求社交还是独处的参与者都能感到被接纳,从而真正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实现自我疗愈。城市公园可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基础服务公平、空间舒适以及融入便利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可设立居民参与的常态化决策平台,如“公共空间共治委员会”,吸纳多元群体作为代表,通过定期议事会将其日常空间需求(如夜跑照明延时、育儿社群活动区规划)直接纳入公园改造议程。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健康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休闲娱乐载体,通过相互交织、相互强化的四种空间建设路径实现了居民从身体到心理的健康发展。城市公园将持续为居民输送绿色、活力、文化与福祉,实现“城市让生活更健康”的美好目标。【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复愈性环境视角下城市公园休闲与居民地方意义构建关系研究”(SZ2023B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教授、青岛黄海学院教师)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