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聊斋志异》故事的回响|人文天地·新阅读

杨冉
10-26 08: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域外故事集》中,徐则臣承袭了蒲松龄那份非凡的想象力,以虚实交加的写法、稀奇异怪的故事,让“域外”空间充溢着梦幻般的氛围。10个故事,你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的荒诞元素,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隐在因素,还可以看到叙事结构的灵活多变与视角的巧妙转换。徐则臣这种具有叙事创新的艺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阅读营造了某种障碍,让大家不断从故事中探索与解谜,沉浸于域外世界的奇幻之旅。

《域外故事集》 徐则臣 著 译林出版社 2025年8月版

近代人本主义和科学话语崛起,人本主义张扬人的主体性,科学话语倡导理性除弊,这些转变导致了理性工具的盛行,“祛魅”成为现代社会文化较为突出的特征,那些文化中长久以来流传的神秘与超自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这本《域外故事集》以传奇化与现代性汇聚的新颖叙事,踏上了人文主义“复魅”之旅,10个传奇故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理性世界进行了审视与追问,也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与重构。

徐则臣的“复魅”首先从人的存在出发,对生死之间的善恶进行了诚恳的思考,将人的生死放置于传奇乃至神话的故事中,发人深省。例如《紫晶洞》,那块有着死去之人面目的神奇水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面命运之镜,映照出人性、人心的错综迷局。在紫晶洞中,徐则臣笔下神奇的自然奇迹,成为了连接未知与现实的神秘桥梁,也让读者在层层迷雾与连连感慨中,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性、命运与选择的灵魂探索与深刻反思。我们可以从《紫晶洞》这个奇幻的故事,读出类似《三生》《席方平》等《聊斋志异》故事的回响,也就是以“复魅”方式对人性之省察思考进行了创造性重构。

《域外故事集》的“复魅”还在于将奇幻叙事放置于家族恩怨与灵魂救赎的传统故事中,牵连起遥远的文化空间,令人对家族文化、世界差异产生更为深切的思考,《玛雅人面具》就言说了这样一个家族式的奇遇。“我”在奇琴伊察的古老土地上,邂逅了一位名叫胡安的玛雅面具匠人。他的面容与中国人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他雕琢的面具,则蕴含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无与伦比的精湛工艺。“我”被面具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这个经历不经意间揭开了“我”家族内部的一段尘封记忆:胡安是否就是“我”失踪已久的二叔?这个设置无疑形成读者亟待解开的谜团,更为故事披上了一层浓厚的惊悚与神秘色彩。实际上,这些问题背后,正是徐则臣所设置的对家族文化的审思。徐则臣通过传奇故事与现代审问双重向度的表达,以“复魅”方式赋予新时期文化生命、家族基因等问题的新思考,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虚幻与实在之间的巧妙融合与碰撞。

正如徐则臣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对中国小说《聊斋志异》的推崇,《域外故事集》正是对《聊斋志异》传奇审美的主动且积极的回应。除了《紫晶洞》《玛雅人面具》,徐则臣还在其他不同故事中设置了诸多奇幻按钮,让哲学之思、审美之谜渗透进不同的域外故事中。如《瓦尔帕莱索》中流浪吉普赛女人那句“你走不掉的”预言,《蒙面》中蒙面男子对“我们”的网开一面,《古斯特城堡》中二十多幅神秘女人的画像,《斯维斯拉齐河在天上流淌》中来历不明的老人……这些都是现实法则、科学意识无法解释的现象,却都深刻映射出徐则臣对21世纪“祛魅”之后现代文化能否重构、现代人该往哪去的思考。而且,《域外故事集》的核心旨趣,还在于重新挖掘并彰显《聊斋志异》等古典志怪小说的独特文化因子,在不同意义上凸显传奇叙事的内在价值、奇幻模式的独特优势及其审美意趣的深邃层次。

站在当下来看,徐则臣以域外空间讲述这些离奇古怪的故事,又并非对《聊斋志异》等中国传奇小说的简单重构,并非机械地对古典文化的致敬,而是基于21世纪视角与科学文化框架,秉持着一种“拿来主义”的开放性哲学,从浩瀚的传统文化宝库中精心筛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能激发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属于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审美创造。《域外故事集》通过域外故事的传奇“复魅”,重建了面向天空大地的神秘感和自然诗意,通过对“聊斋”传奇审美的现代化重构,对人类内心深处情感与信仰的深刻挖掘,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科学理性与神秘主义之间建构微妙平衡,从而让中国故事在21世纪重新找回那份被遗忘的诗意与神秘感,让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杨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