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怎么建、如何发展?校长们是这样说的……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张吟越
10-21 21:00
摘要

10月19日下午,由深圳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设置“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和“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两个主题分论坛。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上,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西湖大学副校长程建军、康复大学副校长姜宏、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共同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担任论坛主持,部分高校代表、社会公众近500人到场,超310万观众通过新华网、科学网、深圳卫视等平台线上观看直播。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破解“千校一面”的办学困境、培育能够衔接国家战略需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载体,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这一转型中的先锋力量,其定位使命、办学特色与协同发展模式,是对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主动谋划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本场论坛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嘉宾们结合所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与思考,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要“单设赛道”?

2020年,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要“单设赛道”?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成为论坛的首个聚焦问题。与会嘉宾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突起”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樊建平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为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设立,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我国传统高校过去几十年培养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工程师队伍,助力国家40多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发展道路。如今,我国正处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时期,亟需攻坚高精尖技术战略高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外竞争的核心焦点。设立新型研究型大学,等我们去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以后,还能给传统高校提供创新经验,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就可以持续地往前走。

王树国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应一种新的大学形态,催生教育变革。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再建一个“985”“211”或“双一流”,而是打造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未来产业需求的“第四代大学”,让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不是关系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事,而是关系我们国家在这场新技术革命面前,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去引领未来。

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该怎么做?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办学特色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立身之本,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最终要落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两大核心任务上。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国家战略需求问题以及产业需求问题。”陈秋明强调,深圳技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沿着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逻辑坚定走下去”:学校根据行业调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科研方向,聚焦“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为国家贡献颠覆性技术”,培养人工智能时代“能发现、定义、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姜宏分析,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康复大学的使命紧扣国家老龄化与健康中国战略。国际上康复医学是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但国内还没有康复的一级学科,相关人才培养分散于19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下,使康复医学的培养受限,而康复大学正推动康复一级学科设立,培养“懂临床的工程师,懂工程的临床医师” 。

樊建平提出,深圳理工大学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大学”为根基,科教上,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紧密合作,聘请老师、设工程硕士班;产教上,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基金作为建设学院的重要基础,“六位一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以交叉学科建专业,不以传统理、工学院划分,而是瞄准交叉前沿进行创新。“三院一体育人才”,通过学院教书育人、研究院攻坚产业核心技术、书院进行素养培养,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陈十一主张,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跳出传统办学框架,以“面向未来、扎根产业”为核心导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承接国家战略需求,打通产学研用堵点,在学科布局上打破壁垒,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摒弃“重知识灌输、轻创新实践”的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产业项目中成长。

田刚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不能什么都做,而是要有选择,需要结合地方优势、国家亟需方向与人才培养需求。依托东莞及大湾区资源,大湾区大学围绕实验室及头部科技企业,建设了一批前沿学科。办学上,学校引进领军与年轻科学家,重视基础教育,由讲席教授等名师授课;本科生首年不分专业方向,通过双向选择“了解兴趣所在”;同时设智能计算、数学与信息安全等科研中心。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探索并非否定传统高校,而是为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提供新实践 。”程建军介绍,西湖大学可以用“国家重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12字概括学校核心特点。西湖大学以“小而精、研究型、高起点”为办学定位,办学举措上,学校推行全校双语教育,核心课程英文授课;科研评价创新突破,教授实行严格年薪制,无经费提成。

王树国表示,民办大学兴起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福耀科技大学紧扣五大战略必争领域,设立了计算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未来技术等交叉学院。学校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性、国际化”为定位,突破传统学科体系,为未来培养超前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上,学校打通本硕博培养,通过匹配学生兴趣与发展,实施个性化培养。

又该如何塑造品牌、增强社会辐射力?

品牌不是看排名,而是走出中国化特色;社会辐射力不是影响力,而是服务力。与会嘉宾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品牌塑造,应立足于对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社会需求的贡献,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彰显价值。

陈十一表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将“对地方经济、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区别于传统高校侧重人才培养数量与科研论文,作为第四代大学,更加强调从人才、技术、文化三方面赋能区域经济。传统高校像航空母舰掉头不容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灵活性更强,所以就给了我们更好的机会去服务地区经济,更好地去服务国家战略。

姜宏介绍,康复大学是目前北方地区唯一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落地青岛后,青岛市以学校为核心规划“中国康湾”。学校以康复工程为核心方向,依托4所附属医院,正筹建中国北方具有国际特色的康复医学中心。当前康复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康复机器人等领域存在技术瓶颈,学校将整合资源突破瓶颈,带动国家康复产业发展 。

陈秋明认为,中外第四代大学的核心使命一致,均为“迎接并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中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需立足“扎根中国办大学”的特色:一是产业优势,我国覆盖500多种工业品类,新型大学需以产业逻辑破解“卡脖子”问题;二是制度特色,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管理体制;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新型研究型大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共同引领高等教育变革。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张吟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