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底,深圳in城市广场带着“焕新开业”的响亮名号登场——由印力集团接手运营,从昔日的“中信(平安)城市广场”升级而来,还喊出了“年轻力生活情绪场”的新潮定位。
开业时它的表现堪称惊艳:97%的出租率、95%的开业率,再加上一众吸睛的“首店”品牌,妥妥的“开门红”姿态。
可才过去不到半年,笔者获知:一家开业就抢先入驻,曾设想砸重金在这里开设品牌旗舰店的知名商家,居然默默搁置了计划。
昔日风光的商业新地标,如今难道遇到了麻烦?
带着对in城市广场真实经营状况的疑问,10月14日笔者用一整天时间实地探访,最终感受是:in城市广场在人流量、商铺空置率,以及配套设施的实际使用上,都正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人流稀少 商家期待周末与节假日
10月14日是周二工作日,in城市广场的人流量可以用“稀少”两字来形容,甚至出现了“员工比客人多”的场景。
在午餐高峰时段,商场内的各家餐厅上座率普遍不高,零星的食客散布其中。虽然晚餐时段的上座率有所回升,但整体而言,仍未达到商家的预期,普遍不到50%。


多家餐饮商户表示,他们主要依靠外卖业务维持经营,平日里客流量确实较少,只有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商场才会热闹起来。甜品店林老板接受笔者询问时直摇头,表示该分店生意异常冷清,远低于开业前的预期,主要原因就在于商场日常人流量不足。

也有部分商提到in城市广场在交通便利性上的优势。一家经营运动休闲的商店店长表示,虽然in城市广场的客流量普遍不高,但其便捷的交通确实吸引了不少运动爱好者前来消费。“大部分客人都是冲着我们店过来的,你很难说有消费者是逛商场时路过我们店进来消费的。这边的人流量真的很差。”该店长坦言,商场本身未能形成有效的聚集效应,客流更多是“为店而来”,而非“为商场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商场地下一层因靠近交通枢纽,成为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但并未有效带动楼上楼层消费。笔者在商场内走访时,甚至发现部分已开业的店面,但店内却空无一人,未见任何店员值守,呈现出“空城”状态,仅有灯光在“营业”。

超级户外运动公园 实际使用率待提升
在配套设施方面,in城市广场打出了“3万平方米超级户外运动公园”的旗号。然而,笔者在户外运动公园内看到的实际情况,却与宣传存在差距。备受关注的滑板场空无一人;网球场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曾经宣传的铁笼足球场更是踪影全无。目前,只有骑行道和篮球场等运动场所能吸引到一些人流。这表明,即使是户外运动公园,其部分项目的实际使用率和吸引力也亟待提升,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夜晚时分,笔者看到,商场外的户外广场确实聚集了不少学生和带娃的家长,他们在户外空间活动、游玩。但这些活动基本与商场内部隔绝,未能形成联动效应。一位在户外广场活动的市民表示:“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带孩子玩耍,不会特意进去商场。”这也反映出in城市广场的配套设施虽有亮点,但整体规划与商业运营衔接不足,难以发挥为商场内部有效“导流”的预期作用,更遑论激活年轻群体的“生活情绪”。
“年轻力生活情绪场”定位落空?
in城市广场明确将自身定位为“年轻力生活情绪场”,意在吸引和满足年轻群体的消费与情感需求。然而,从实际运营来看,其年轻化定位的执行并不理想。不少商铺反馈,客群以商务人士和家庭为主,年轻消费者占比不高。
笔者在探访中发现实地考察发现,商场虽在宣传中强调时尚、社交和运动主题,但缺乏足够的年轻化活动和内容来吸引目标群体。
其一,商场内的品牌组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虽然引入了一些“首店”,但整体品牌调性与目标客群的消费偏好存在偏差。例如,在年轻人中较为受欢迎的剧本杀、三坑服饰、潮玩集合等新兴业态极少,取而代之的是传统零售占比超60%,品牌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青年文化主题区”最终变成快时尚专区”。
其二,空间叙事存在代际断裂。号称“3万平方米超级运动公园”的户外区沦为“遛娃专区”,滑板场沦为摆设,网球场不开放,攀岩场藏在人迹寥寥的五楼角落。加之户外运动公园等设施虽有年轻化潜力,但未能与商场内部联动,整体氛围偏向传统,导致定位与实际脱节,未能有效转化客流。“宣传得很牛,但和普通公园有什么区别?”现场大学生小王如是评价。
其三,商场的营销推广也未能有效触达年轻群体。在社交媒体上,in城市广场的声量相对较小,缺乏能够引发年轻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此外,商场在线下活动的策划上也缺乏创意,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笔者现场走访时发现,商场内鲜有针对年轻人的互动事件或潮流展览,仅有一些基础的品牌展示,难以形成“情绪场”的活跃感。


in城市广场作为新晋商业,本应以年轻化定位和户外运动为引擎驱动消费,但从实地探访看,其最初“3万平方米超级运动公园”的宏大设想,如今似乎沦为了一个与真正“运动”主题脱节的“遛娃专区”。这让本应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在评价in城市广场的“运动基因”时,更多的是失望和不解。如何破解“旺丁不旺财”的困局,以及如何真正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或将是该项目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丁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