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美读之镜”系列讲座即将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举办2025年第4期活动,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以“从人文到教化:关山月人物画观念研究”为题,带领观众领略广东人物画发展至20世纪呈现出的新面貌。
陈俊宇,1972年生于广东阳江,1985年迁居深圳,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关山月先生。1996年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作至今,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关山月艺术研究。现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兼任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期讲座中,主讲人将围绕关山月的人物画艺术,带领观众欣赏其不同时期的人物画作品,讲述关氏人物画创作历经时代洪流,如何变得意态饱满而富于人性。对比其早期人物画中表现民族苦难时刻的人文色彩,和中年之后因学院教学探索而产生的教化意味,探究其背后的观念变化。讲座通过解读关山月人物画随时空变迁而产生的自我革新,品味近百年广东人物绘画特有历史厚度和精神品格。
清代以来广东绘画以花鸟画、山水画见长,相比而言,人物画处于弱势。众所周知,广东画坛发展至20世纪初进入了一场国画改良的论争和运动。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广东人物画反而悄然发生变化,毫不逊于其他画科,出现了融合古今、中外的多种观念和画法。
1935年,23岁的关山月拜高剑父为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持续遭受了14个月轰炸,关山月先跟随高剑父转移到四会,后与老师失散,历经两个多月流浪至澳门,再次与高师会合。在澳门期间,关山月与高剑父一起居住在普济禅寺,悉心临摹古画,受高师影响,关山月亦尊崇宋画。其远师燕文贵、许道宁等,对描绘寒林雪景、溪山渔猎等颇有心得,这个阶段的经历为关山月打下了传统绘画的基础,其山水画构图常模仿宋人意境。在抗战时期的作品中,关山月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战时苦难的场景,其中有他擅长的山水、船只,但最有兴味的是他笔下的逃难人物,他以一位画家的视角,通过人物刻画表达了对战时同胞苦难的人文关怀。
1943年,关山月携妻与赵望云、张振铎等同赴敦煌考察临摹壁画。一路西行,其笔下的人物画创作也逐渐发生变化,设色更为饱满,线条更加遒劲,少数民族游牧生活常常成为其表现的题材,但是,贯穿其中的仍然是其特有的人文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山月一边投入中国画教学工作,一边坚持创作,他的人物画在传统基础上再次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创作观念。他强调线描和线条的表现力,认为白描应成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训练,与此同时,他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人民的作品,工、农、渔、学、兵等各行各业和各民族人物常常成为他的描绘对象。关山月这一时期人物画构图逐渐脱离中国画传统,多采用摄影式瞬时构图,画面独立、完整,更利于普通人观看,线条苍劲自如,富有表现力,作品产生独特的时代教化功能。
2025“美读之镜”系列讲座围绕“源远流长的广东人物画”这一主题,主办方计划通过5讲为观众逐步打开中国人物画的精美画卷,再移步至广东人物画,慢慢聚焦明代中期至20世纪广东人物画的发展与演变,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场讲座。
编辑 秦天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