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班牙,我惊讶地发现,Banco Santander和BBVA的路边ATM机总有用,人们安静排队,或取出触感真实的欧元纸币,或有小商贩办理硬币存入,也有年轻人进行加密货币交易。而这里多家银行的营业时间,仅周一到周五的大半天,下午2点就不营业了。对比我生活的城市,这座城的金融血脉,仿佛正以另一种从容节奏搏动。
这让我想起: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线性的。当数字浪潮席卷全球,西班牙的街头,至今仍存续着一种古老的交易仪式,依然为现金保留着一席尊严之地;而城郊遍布的生活小超市、路边摆几张桌椅的餐厅和咖啡馆,总在转角处递来妥帖的生活感,串联起最朴素的日常脉络。
大型专卖店又是另一番景致,多是自助服务,打价、买单全程自主,唯有需要时,服务人员才会及时出现。一家蛋糕店里,自动收硬币和找零的机器格外吸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此刻有了具象的模样。
行旅的深处,总有味觉在导航。西班牙菜本就适配中国胃,诱人的海鲜饭、堪称平民版“佛跳墙”的马德里炖菜、类似中国“串串”的Tapas,再配上西班牙橄榄油煎的帕德龙辣椒,滋味已然足够,可舌尖仍会想念中餐。
在伊比利亚半岛,寻味故乡竟成了一场意外的文化勘探。女儿循着导航找到街巷深处的湘菜馆,熟练点下小炒黄牛肉、辣椒炒香干和蒜香排骨,还加了杯奶茶外卖。当熟悉的香气在异国空气里升腾,我忽然懂得:这早已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约会。
店里服务员多是外国人,菲律宾侍者端来的小炒黄牛肉色香味俱全,中国外卖骑手送奶茶到桌的利落干脆,邻桌欧洲人用勺子品尝中餐时,脸上困惑与惊喜交织的神情——这些画面,都在编织着一个个全新的东方故事。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总能在异质的环境中找到生存的缝隙。”这顿甚至比国内部分mall里更美味的湘菜,让我忍不住向经理表达赞许。他说:“在巴塞罗那、马德里、塞维利亚,都有我们连锁店。这家店开了10多年,很佩服店里的厨师,连香干都在这边自制。”闻言顿感:这不正是在地中海暖风中,顽强生长的东方文化种子么?让八千公里的乡愁,尽数压缩在这方寸豆香里。
数据显示,西班牙电商渗透率仅10%,而中餐外卖正在这片土地悄然生长,像一条隐形的丝绸之路,在Uber Eats里延续。而西班牙人固执的现金支付习惯,与中餐馆蓬勃的外卖业务,共同勾勒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文化图景——新旧交替、东西交融,都在这一餐一饭间悄然完成。
记得古老的《山海经》里,那些记录异域风物的文字曾令人遐想。而今,我们无需翻阅古籍,只需走进这里的湘菜馆、上海菜馆或粤菜馆,就能领略到鲜活的东方美食文明。当香干的醇厚邂逅海鲜饭的鲜美,当樟树港辣椒在地中海的风中绽放,便懂了: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怕在异质的土壤里重新扎根。
告别餐厅经理,兰布拉大道的夜空星光熹微。我想,若蔡澜先生在此,定会从这碗湘菜里,品读出比圣家堂彩窗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