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圳”式担当 ④|盈峰环境马刚:以科技之笔,在深圳绘就环保新图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吴诗敏
09-28 15: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

马刚,现任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中欧EMBA2010级学员。面对传统环保企业转型困局,马刚先后主导了企业五次战略变革,包括战略转型、剥离非核心业务、押注新能源装备及城市服务等,在“智能装备、智慧服务、智云计算”战略聚焦的过程中,将“产品为王、服务致胜”的理念植入了企业的基因。

口述时间:2025年7月24日

口述地点:深圳盈峰中心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吴诗敏

全国每两台清扫车,就有一台盈峰环境造;行业内品类最齐全、型号最多的新能源装备;环卫一体化,做城市清洁的“省心管家”……盈峰环境已成长为中国民营环保龙头,营业收入超130亿元,环卫装备连续24年全国第一,新能源环卫装备市占率超过30%,城市服务合同额累计超600亿。回溯既往,这一路的关键节点,都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赋予的机遇与支持。

过去十年,国内环保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5G、AI等新技术的兴起,更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从环卫智能装备的“先行者”,到城市智慧服务的“探路者”,盈峰环境始终践行“致力于成为受人尊敬和信赖的以清洁服务机器人为龙头的智能装备和服务的行业引领者”的企业愿景,持续引领环保产业发展新浪潮。


转型胆识,从传统制造到环保先锋

2001年我从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便进入了美的集团担任研发工程师,一路历练,做到国内市场的营销总裁。2014年,上风高科(盈峰环境前身)寻找总裁人选。我意识到,机会转瞬即逝,只有勇于尝试和改变、抓住机会,才有可能扩大管理幅度,收获从研发到业务、管理、经营操盘等各方面能力淬炼。

与此同时,2010-2013年,我选择了到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深造,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技能、不断接受新观念和思维方式。

人生不应该给自己设置上限。随着管理幅度的不断扩大,我大胆地走出了舒适圈,想要探寻其他的可能性。从管理者到企业负责人,我的目光从“正确做事”,转向了更关注“做正确的事”。

2015年,是中国环保产业的关键节点。雾霾笼罩北京,国家先后颁布“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我清晰地感受到:环保行业即将迎来黄金十年。那一年,我们毅然决定将上风高科(盈峰环境前身)从传统制造业全面转型为环保企业。

当时第一次跨界啃的就是“硬骨头”——2015年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投资方建不下去了,市民因担心污染问题强烈反对项目实施。

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做环保不只是建厂房、搞技术,更要做“人心工程”。我们没急着动工,而是定下了“眼见为实”的方案:组织当地市民分批参观全国先进厂站,邀请专家进校园、进企业科普,严格提升项目标准。最终,仙桃项目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案例,成为当地的参观样板。

这个项目不仅让我们在固废处理领域站稳了脚跟,更让我明白:环保企业的“底气”,从来不是合同金额,而是市民的信任。也正是因为仙桃项目的口碑,2017年我们才有底气收购中联环境,一举成为环卫装备领域的“领头羊”。


高举高打,宝安大单打造“深圳标杆”

2017年,我们决定从“装备”向“服务”延伸,在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后,深圳——这座全国最洁净城市,是我们打造城服行业标杆战略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站,是机遇,也是挑战。2019年中标福田区环卫改革项目,2020年中标的宝安区环卫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78亿,至今仍是环卫领域最大的单笔订单。

“惊喜”背后伴随着“压力”。深圳宝安区是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城市环卫工作面临着辖区广,人口密度大,统筹难度高的问题。我们通过制造型服务企业优势、智云平台的精细化管理、小型设备的人机组合作业等方式,在宝安区实现做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精细化。

要扫干净街道,还要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把所有人、设备联动起来,能实时看到人员与车辆的作业轨迹;不仅主干道机械化,还用“吸扫结合”的新工艺,在背街小巷、公园等场所实现了进一步的精细化、甚至无人化。当时有同行劝我们:“别这么较真,差不多就行。” 但我知道,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标杆也是这样埋头苦干出来的。

我们把100多个研发人员派到一线——有博士蹲在路边测清扫车的吸力,有硕士跟着环卫工人记作业路线,行业里有人笑我们“高材生扫大街”,但这些“较真”换来了成果:我们的环卫工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线上算薪、公平公正,我们的每台清扫车都装了传感器,作业时长、垃圾清运量等一众数据实时上传智云平台;开发出“边吸边洒水”的工艺,像用“大吸尘器”一样清理街道,宝安机场周边的浮尘量一下子降了40%;通过改革为项目引进了年轻的新时代的城市美容师,给工人们提高了工资,因为我们相信,好服务要靠好团队。

现在走在宝安街头,你看不到散落的垃圾,连绿化带里的落叶都会被智能小车及时吸走。深圳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曾高度评价,说我们把宝安的清洁标准,提到了全国前列。

这个项目也让我们的城市服务业务得到淬炼,为深圳、为全国项目培养、锻炼输送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如今我们在深圳的工人近万名,车辆超千台,服务口碑越来越好,标杆项目越来越多,全国在手城市服务合同已超600 亿。

深圳给了我们“高标准”的考场,我们交出了“行业标杆”的答卷。

凭借多年在技术、产品和渠道方面的资源优势,我们在全国多地的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手段,为政府提供城乡清扫保洁、垃圾收转运、环卫信息化管理、市政工程维护等系统化解决方案,包括整个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过程。

比如深圳市福田区的项目,在AI、5G等关键技术加持下,公司搭建的智云平台通过大量信息与数据交互,实现了人、车、事、物统一管理,全面实现了城市服务项目运营全过程的智能调度和动态规划,智能小型装备作业集群在 CBD 区域开启了“无扫把作业”新时代。

目前,我们的城市服务业务版图不断拓展,已在全国落地运营众多项目,服务保洁面积近5亿㎡,日均收运垃圾量超3万吨,在运营环卫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稳步保持着长周期环卫服务市场的行业领先地位。


AI探路,跑赢环保科技突围赛

一头直面市场,一头扎根创新。传统环卫作业高度依赖人力,为给环卫工人减负,我们利用AI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出了第一款无人清洁机器人“小蜜蜂”。我毫不犹豫地把首试地点定在了深圳。

之所以选深圳,是因为这座城市敢“第一个吃螃蟹”。当时“小蜜蜂”还不够完善,行走速度缓慢,同时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使用规范。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了深圳的环保主管领导汇报,没想到他笑着说:“只要国家不禁止,你们就先来试,出了问题我们一起解决。”

经过无数次实战试炼场的测试,2025年8月,“小蜜蜂”在深圳龙岗区大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身形灵巧的“小蜜蜂”可以沿着预设轨迹高效作业,自动巡航、精准贴边清扫、自主倾倒垃圾、智能加水充电,一整套流程如行云流水,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

“小蜜蜂”的顺利面世,恰恰证明了深圳治理的开放胸怀:只要有真本事,就有入场券。这种“敢闯敢试”的魄力,正是超大城市治理的活力源泉,也再次印证了我的选择没有错。

现在,我们在深圳有上百台“小蜜蜂”在运行。而这只是开始,目前我们每年把5%的营收投入研发,1000人的研发团队还在攻关更智能的无人装备,未来要让“无扫把城市”覆盖更多地方。

在国内稳居头部后,我们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让中国经验走向世界。如今,盈峰环境环卫装备已成功出口欧洲、东南亚、美洲、非洲等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3万台设备在全球稳定运行,为数十亿人的美好生活环境贡献盈峰力量。目前,我们在泰国、意大利设有工厂,未来还将布局中东和澳洲。


同频共振,与深圳共创绿色未来

城市环境治理不是企业的独角戏,得让每位身在其中的市民可感可知。看着城市的街道越来越干净,看着“小蜜蜂”在阳光下穿梭,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坚持,都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也正如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读EMBA时,开学第一课“企业家社会责任”上教授所说的,企业唯有寻求社会利益和商业发展的双赢,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商业准则,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盈峰环境将“让世界更清洁,让未来更美好”的理念作为终身的事业,而深圳,就是这份事业最好的“合伙人”——这里有敢为人先的开放生态,有群英荟萃的人才高地,更有政企共舞的赋能机制。在深圳,我们才能在环保这条路上跑得更快。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今的深圳,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还是绿色发展的先行者。近年来,深圳以“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绿色转型进程,深入污染防治攻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样板。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只有让发展洋溢着更多绿色,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环保装备和城市服务两大核心业务,聚焦智能装备、智慧服务、智云计算的“智慧环卫”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新能源环保装备、高空作业机械、环保大数据应用等,向新向智书写环保新业态。

我们也期待继续与深圳携手共进,为打造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贡献更多的力量。我希望让更多的城市看见深圳的样本,让世界看见中国企业在绿色发展上的勇敢担当。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吴诗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