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殡葬行业龙头企业福寿园,今年上半年迎来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福寿园的情况不是孤例,万桐园等殡葬企业也在半年报里提到“生意难做”。
曾经躺着赚钱的“墓地生意”,是突然碰到行业“寒意”的吗?仔细琢磨,其实早有端倪。
政策收紧是第一拳。近年来,“天价墓地”“骨灰楼炒买”等现象频上热搜、刺痛人心。为了遏制行业乱象,多地陆续出台墓地限价、限面积、限开发等政策,逐渐把“天价墓”的溢价空间打回原形。想靠土地资源、行业垄断等优势坐地起价,这条路不好走了。
而且,民众的观念也在悄然“换代”。“厚养薄葬”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与其身后大操大办,不如生前好好陪伴。草坪葬、花坛葬、树葬、海葬这些生态安葬方式,成了越来越多人身后的选择。这里也和经济的考量交织在一起,一些高价墓地对不少人来说不是“说买就买的”。很多人开始审视墓地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盲目攀比。
对于殡葬行业的一些企业来说,“暴利剧本”是时候改一改了。是继续抱着“天价墓”不放,还是转向提供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殡仪服务,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说到底,殡葬行业本该是一个有温度、带情感的行业,而不完全是冰冷的交易。“天价墓地”本身就是一种虚高,必然迎来规则的校准,殡葬行业也终需回归理性才能长久发展。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