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小天地——梁醒生人物画展”9月12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许敦平、党总支书记郑浩华等近200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结束后,举办学术交流会,广州、深圳两地美术理论家和画家近50人参与了研讨。

此次展览展出梁醒生“童蒙之态”“旧雨新知”“主题叙事”“浮生世相”等多个系列的作品共76幅,汇聚艺术家近五年的创作,展现出这位年轻艺术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艺术家梁醒生为广东阳江人,中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第二工作室主任、广东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首届广东省美术人才培养对象。今年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点打造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绘画100”。梁醒生长期耕耘于中国画人物画科,他的艺术创作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其作品7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其中《玫红色的回忆》入选2024年第14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11次入选省级展览,其中获一等奖(金奖)2次、二等奖1次、优秀奖6次,是广东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画家。

在当代艺术界,因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在承继传统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与革新。梁醒生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领域取得重要学术成果且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艺术家,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与传承了岭南中国画艺术,并将人物画科的继承与当代转化作为长期的探索研究方向。他的人物画创作,建立在积极借鉴自关山月以来所形成的传承有序的艺术传统,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科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面貌。
展览题目“小天地”取自于梁醒生近年创作的一幅儿童主题的绘画作品。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赖志强介绍,这不仅是源自他的一幅以儿童为主题的作品,更是画家艺术观的展现。于艺术家而言,绘画就是围蔽在纷扰世界之外值得倍加呵护的感悟人生的一方小天地,是实现小我而成大我的路径。

近年来,梁醒生创作了一批以孩童为主题的人物画,这一探索尝试,为其创作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延伸到日常生活所见各式儿童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类生命初期未被规训的感人样态被细致地观察、描摹与定格。
在梁醒生的画作中,有相当一批作品是描绘师友及个人肖像的,这是对古老而持久的肖像画艺术的现代转化。这些作品以现场写生的头像居多,也有群像。它们有不同的类型,一些展现出极高的写实技术,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发挥了肖像画作为社交媒介的作用;一些介乎写实与写意之间,凸显了绘画的形式感与趣味性;还有一些寓意深刻,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构与重组,赋予其别样的意涵。

在中国画领域,相较于山水与花鸟,人物画具有主题性美术创作得天独厚的画科优势。作为人物画画家的梁醒生很早就展现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敏锐度,诸如建筑工人、历史名人、地方历史故事等内容多有关涉。通过他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感知当代社会生活的片影。
此外,梁醒生人物画中有相当一大批是描绘社会生活各式人物的。这些作品在其艺术创作扮演了多重角色,这些作品多基于现场写生而作,起到了在教学中课徒示范的效果。

梁醒生《玫红色的回忆》200cm x 24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赖志强表示,梁醒生最近几年的画作与上一个十年的作品已然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这可从以下两点观察到:一者,对水墨、色彩与线条的综合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状态。他在纯水墨人物画的探索基础上,进一步彰显色彩在画面上的效能;对水墨的运用不像过去那样追求笔触块面,而是追求墨随形变渗散开来的独特肌理的趣味性;线条则舍弃过往的厚重感,转向细密谨劲的质朴感。二者,绘画主题将目光回落平凡个体身上,聚焦于身边的人物。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这样评价梁醒生的作品:“水墨的当代转型无疑是水墨画家至为关心的议题,梁醒生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他所选择的转型路径并非表面的图式和语言的转变,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捕捉,获得鲜活的现实感与在场感。”

梁醒生《大眼睛》68cm x138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表示,作为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学习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梁醒生在岭南画学的整体系统中努力习得前辈的成就,这些被统称为传统与创新的创作手法,都基于不同历史时代,各个社会时期的文化姿态与视觉经验。梁醒生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因为需要面对国画如何当代的问题,更包含对水墨本身的理解,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判断。
据悉,该展持续至9月14日。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