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莜面村,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西北菜品牌,因“贵+预制菜”再次登上舆论焦点。
9月10日,企业家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再次引发对预制菜的热议: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消费者对预制菜及餐饮定价的广泛讨论。深圳商报致电深圳西贝坂田万科店,客服人员给出回应:表示店内不允许有预制菜,建议我可以到店里面现场观看制作流程。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却公开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前后说法的差异让消费者更感困惑。
罗永浩反驳西贝回应。
除“是否预制”的问题,西贝的“高定价”也长期遭遇吐槽。记者在外卖平台检索发现,一份葱油生菜(小份)标价16.9元,“蒙古牛大骨”售价159元,西贝面筋29.9元。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称:“点了160多元的牛大骨,结果150元是骨头,肉不到10元。”
服务口碑也在走低。有顾客表示,以前服务员会主动添水,如今却“上完菜人就不见了”。但也有网友认为,价格高低本属个人感受,关键在于是否明码标价、品质与价格是否匹配。
公开资料显示,西贝创立于1988年,目前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近400家门店,员工数约1.7万人。2025年,集团启动品牌焕新,提出口号“因爱相聚,喜悦西贝”,并在洛杉矶开出海外首店,标志着西贝正式进入全球化阶段。
同时,资本市场的进展受到关注。西贝方面曾表示,计划通过2023—2025年的持续发展,到2026年完成IPO上市。业内人士指出,舆论争议对企业品牌和资本化路径都将产生潜在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监管正进入政策化阶段。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定义与监管要求,并提出使用预制菜须明示。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炳佳表示,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商家如使用预制菜应予以标注。他分析认为,监管规范与公众对品质透明度的呼声,将对餐饮企业的品牌管理和资本化进程带来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