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焕新”惠及12.5万学子!深圳南山143所校园纷纷“变身”造惊喜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旭媚 文/图
09-11 10:2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焕新后的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连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改造内容

在深圳南山区,一场名为“百校焕新”的校园改造行动让数以万计的孩子们眼前一亮。

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协同区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决策、协同联办,对143所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包括70所中小学和73所幼儿园。这一项目覆盖超过154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惠及了约12.5万名学生。

改造后的南山外国语学校。

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惊喜

日前,深晚记者走进南山外国语学校,见到改造后的校园焕然一新。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今年的改造重点包括老教学楼的修缮、学生风雨连廊系统的完善以及自行车停放系统的改造等。

据了解,建筑师团队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校园空间的潜力激活和校园文化的传承。例如,他们提出要“像树一样成长”地在内庭院中因地制宜地增加片段化的风雨连廊,让每一个连廊单元与现有教学楼充分结合,形成校园空间的有机体。

连廊的设计高低错落,与庭院中的树木交相呼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风雨无阻的穿行空间。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焕新后的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连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改造内容。

而在南山天地峰景幼儿园,赵园长对“百校焕新”项目同样赞不绝口。她表示,作为深圳市的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除了普通孩子外,该园还接纳了孤独症谱系、听障问题等特殊需求的孩子。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团队充分结合了融合教育友好城市理念和本校办学特色——运动、健康、友爱、和平成长,对空间进行了合理规划和无障碍设计。

“我们拆除了所有非承重墙,让教室更加通透开放,孩子们的教室和户外活动就联通了。”赵园长说,“同时,我们还在二楼增设了空中平台,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希望改造后的幼儿园就像一个乐园,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探索和游戏。”

改造方案贴合各校需求

面对暑期短暂的施工周期和严格的建筑规范要求,“百校焕新”项目在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的统筹下,展现出了极高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工务署早在5月初就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启动会,梳理本年施工内容,提前确定各专业分包,提前预定材料,并做好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像钢结构这类施工内容提前深化,在厂家完成尽可能多的作业,减少现场焊接施工,从而将现场作业工序减到最少。

此外,项目负责人提到“百校焕新”行动提出“研究引领设计”的操作系统,通过革新组织架构,将学术力量纳入决策层,赋能学术与设计团队。

该机制推动设计决策从依赖经验与偏好,转向基于理性分析,减少主观偏差,真正实现“一校一策”的精准定制。简单来说就是各学校提出需求,建筑师结合实地调研定制方案,经区教育局审核后,再由工务署实施。该机制充分考量了每所学校的空间特点、文化特色及社区联系,确保校园改造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小朋友在焕然一新的幼儿园嬉戏。

收到小朋友的感谢信

这种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在项目全周期得到生动诠释。当被问及项目最珍贵的回馈时,南山区建筑工务署项目负责人欣慰地说:“我们有幸为孩子们优化成长和学习的空间。我们收到了许多感谢信,但让我最震撼的是一封来自幼儿园小朋友的感谢信,内容很简单,大意是感谢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把他们幼儿园变得很美,但是一整篇全是汉字没有一个拼音,我想这也是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写完的,在那一刻我感觉我一整个暑假的疲惫烟消云散。”

从钢结构预制构件的精准拼接,到风雨连廊与百年荔枝树的诗意对话;从融合教育空间的无障碍拥抱,到孩童笔下稚嫩却真挚的感谢信——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以建筑为媒介,在143所校园里书写着关于未来教育的新篇章。这场改造不仅重塑了物理空间,更在钢筋混凝土中注入了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旭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