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宝宝辅食添加:从“为什么”到“怎么做”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09-04 14:16
收录于专题:妇幼之声
摘要

宝宝加辅食是新手爸妈的“大工程”

当父母后总有新挑战,宝宝逐渐长大,添加辅食就成了头等大事。

不少家长犯嘀咕:“为啥非要加辅食?早加晚加有区别吗?米粉、菜泥、肉泥该先加哪个?”

别慌,今天就把辅食添加的“底层逻辑”讲明白,从时机到食谱,从误区到过敏应对,新手爸妈一看就会!

图源:图虫创意

为什么要添加辅食

辅食添加也称为食物转换,主要体现在食物的性状和喂养的工具发生了变化,即宝宝由吃流质食物转变为固体食物,喂养的工具由奶瓶转变为用碗勺进食。

别以为加辅食只是“给宝宝多吃点”,其实有两个关键原因:

  • 补充母乳或配方奶的营养不足

  • 让宝宝学习吃饭

6月龄后,宝宝对铁、锌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而母乳或配方奶中的铁含量已无法满足,辅食(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是重要的营养补充。

另外,添加辅食可以帮助宝宝接触到新的食物口感和味道,促进咀嚼和吞咽技能的发展,对促进语言、智力发育,预防挑食、偏食都有很大的作用。

添加时机要看宝宝的“信号”

啥时候加辅食别听偏方的,要看权威建议和宝宝的“身体信号”😉

权威推荐:满6个月(180天)是黄金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都推荐:婴儿满6月龄(180天)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一般最早不建议早于4月龄,最晚不建议晚于6月龄30天。

宝宝发出信号再动手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除了月龄,还要在婴儿健康状态下添加,更要观察宝宝是否发出了“我准备好了”的信号,如:

  • 对别人吃东西感兴趣;

  • 喜欢将一些东西放到嘴里;

  • 能更好地控制舌头,使食物在口中移动,不再本能地用舌头把勺子或食物顶出来;

  • 能较好地控制头颈部,能在有支撑的情况下坐稳。

而当婴儿出现下列情况时,可以考虑提前添加辅食,但不应早于4个月,即:

  • 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体重增加不理想;

  • 婴儿有进食欲望,看见食物会张嘴期待;

  • 婴儿口咽已经具备安全地接受、吞咽辅食的能力。

辅食添加原则:循序渐进,安全第一

1️⃣由一种到多种

先从单一成分的食物开始,由单一到多样化,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

2️⃣由少量到多量

每次引入新食物时,开始量应很小,比如1~2勺(约10~20ml),然后根据婴儿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至每餐大约125ml(大约半碗)。

3️⃣由细到粗

辅食性状和质地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 6-7月龄开始以米糊、肉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为主;

  • 7-8月龄逐步增加食物的硬度和颗粒大小;

  • 9-12月龄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肉末、碎菜等。

4️⃣优先加“含铁的”

很多家长先给宝宝喝米汤、吃苹果泥,其实错了!优先选择含铁丰富的辅食。从铁强化的米粉、肉/肝泥等糊状食物开始。

5️⃣观察孩子对新食物的反应

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持续3~5天,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没有不良反应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分阶段食谱,直接抄作业

6-7个月:适应期

  • 主食:强化铁婴儿米粉(用母乳、配方奶或温水冲调)。

  • 蔬菜:南瓜泥、胡萝卜泥(去皮蒸熟,压成泥)。

  • 蛋白质:高铁肉泥(如猪肝泥、猪肉泥,鸡胸肉泥等初次少量尝试)。

按一种一种添加,每种观察3~5天,尽量在2周左右能添加到米糊、肉泥、菜泥三大类食物。

8-9个月:进阶期(学习自主进食)

  • 主食(谷物25~50g/日):稠粥、软面条。

  • 蔬菜(25~50g/日)/水果(25~50g/日):西兰花碎、菜叶碎、香蕉块(压软)、牛油果泥。

  • 蛋白质(肉类25~50g/日):猪肉泥、牛肉泥、鱼肉(选择刺少的三文鱼、鳕鱼)、蛋黄(从1/4个开始,逐渐加至整个)。

可添加5~10g油,推荐亚麻籽油或者核桃油。每餐逐渐增加至约125ml(半碗),1~2餐/日。

10-12个月:练习自主进食

  • 主食(50~75g/日):软米饭、小馄饨、面条、馒头。

  • 蔬菜(50~100g/日)/水果(不多于100g/日):煮软的西兰花小朵、煮胡萝卜条,碎菜、去皮水果块。

  • 蛋白质(全蛋0.5~1个/日,肉类禽类鱼类50g/日):肉末蒸蛋、豆腐碎、小块鸡肉(煮至软烂)。

可添加5~10g油,推荐亚麻籽油或者核桃油。每日辅食稳定为2餐,每餐逐渐增加至约180ml(约3/4碗)。

这些坑千万别踩

误区一:米油米汤最健康

错❌稠米汤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和少量B族维生素,浓度也比不上米糊,基本不含铁元素,也不可能含有婴儿米糊中强化的其他营养素。

能量及营养密度都不及强化营养的米糊,长时间摄入会影响宝宝的营养状况。

误区二:水果比蔬菜有营养

错❌水果中所含维生素、矿物质的品种、数量都比蔬菜少,膳食纤维的含量也不及蔬菜。而水果糖分含量高,所以吃多了容易让宝宝掉进两类坑:太胖或太瘦。

人类的味蕾天生对甜味敏感,在辅食添加初期,避开太甜的食物,也有助于避免挑食偏食的发生。

误区三:宝宝小必须吃细软的食物,必须家长喂

错❌辅食添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习吃饭。

长时间进食过于精细的泥糊状食物,辅食添加初期不把宝宝安置在餐椅里,能吃手指食物的时候不让宝宝自己拿着吃,学习用勺子的时候生怕弄得一地狼藉、必须家长一口口喂……等于剥夺了宝宝学习吃饭的机会,这样的宝宝,十有八九最后会发展为:咀嚼能力差、口腔黏膜敏感、吃颗粒感明显的食物会呕吐或者出现含饭,家长要靠追哄逗骗才能吃一口饭等的不良进食习惯。

误区四:骨汤鸡汤鱼汤,营养比肉好

错❌给宝宝用汤做粥和面条很常见,家长的理由很简单:白米粥白面条白水煮菜没有营养,骨头汤鸡汤鱼汤鲜美有营养。

肉汤鲜,是因为有钠盐和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虽然没有往汤里放盐,但是各种动物肉里就含有不少的钠,加水煮就能溶解一部分到汤里,容易培养出重口味、不爱吃原味食物的宝宝。而汤里会携带部分油脂,对于体重超标的宝宝,会有“催肥”的后果。

宝宝辅食添加期间需要的最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和铁质都熬不进汤里,这些重要的营养都在肉里面。

出现过敏如何应对

食物过敏的症状主要以皮肤症状、消化道症状为主,少部分严重的食物过敏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

因此,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持续3~5天,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可疑的过敏食物,建议记录喂养日记,主要记录进食的食物名称,出现症状的时间、表现、症状消退时间等。

可疑食物回避2~4周左右再从更低的剂量开始尝试,如再出现类似症状,可认为食物过敏阳性,建议至少回避该食物3个月。

如为较严重的过敏宝宝,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重新引入。

添加辅食后还需要喂奶吗?

辅食添加的初始阶段,因进食量少,可以在喂奶前吃辅食,之后接着喂奶,让孩子吃饱。

当辅食的品种(达到至少有谷类、肉蛋等动物性食物、蔬菜三类)及量(不少于125ml)都增加了,成为独立的一餐就不需要在辅食后加奶。

添加辅食后到1岁前,母乳或配方奶喂哺4~5次/日,总奶量500~700ml/日。

给宝宝添加辅食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需遵循科学原则,耐心观察宝宝的反应,就能帮助宝宝顺利过渡到多样化的饮食阶段,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