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深圳描绘“人海和谐”新图景 ——深圳践行“两山”理念激活蓝色经济观察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09-03 07: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秋意初染,深圳湾畔迎来2025年越冬候鸟的“先头部队”,金斑鸻、黑翅长脚鹬、蒙古沙鸻和铁嘴沙鸻等水鸟,在鱼塘和滩涂或觅食或踱步,划出一道道生态和谐的涟漪。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马拉松选手将穿越这里,用奔跑丈量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等地,让世界的目光尽览滨海深圳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向海而兴”与“生态优先”协同共生的实践路径,以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与海洋强国战略擘画了壮美新图景。

生态筑基:守护蓝绿交融“生命线”

“候鸟选择深圳,是用翅膀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点赞。”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着监控屏幕中悠然觅食的水鸟说道。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福田红树林湿地及相邻的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每年吸引约10万只候鸟越冬,还是濒危候鸟黑脸琵鹭的全球重要栖息地。

城央绿洲的蜕变,得益于深圳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的总体格局之中,筑牢生态文明之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394.28平方公里。《深圳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年)》实施陆海统筹,打造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小梅沙、前海湾等重点海域编制了详细规划,实施精细化保护与利用,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让深圳生态环境提升从量变到质变。深圳统筹推进全市域河流特别是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治理,建立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加强船舶、港口、海水养殖等污染防治,2024年深圳河、茅洲河汛期污染强度分别下降17%、29.2%,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在一类。污染治理久久为功,生态保护协同发力,蓝天、碧海、清风已成为滨海深圳日常。

可贵的是,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绿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蓝碳“深圳模式”推广的恩平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在南海东部油田投用。大鹏湾畔,我国首个以珊瑚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累计投放人工礁盘约30座、养护珊瑚1万余株,重点区域活珊瑚覆盖率达50%。

美丽海湾:点亮滨海旅游“金名片”

2025年8月,深圳邮轮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蛇口邮轮母港举行,首批29家企业覆盖邮轮设计、建造、维修、运营、科技、金融等领域,构建起优质的“邮轮生态圈”。

联盟成员招商局集团的数据,印证了邮轮经济正成为海洋经济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板块:蛇口邮轮母港开港以来至2025年7月,母港总客流量3645万人次、接待邮轮旅客115万人次,开启高端邮轮“招商伊敦号”运营,打造湾区微游轮“海上看湾区”项目,湾区“一日游”项目2024年游客量114万人次。

近年来,深圳努力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将滨海旅游业作为重要抓手,2024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增长11.3%,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6.2%,游艇数量突破1000艘,跻身全国第二个“千艇之城”。

依托海洋资源禀赋,盐田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实施五大行动,力争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年。盘点2025年“五一”假期,盐田“文旅商”协同发力,累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同比增长80%。大梅沙海滨公园、小梅沙度假村、新海洋世界等片区成为深圳景区“顶流”,中英街、盐港夜市成为“人气王”,梅沙尖城市看台、梧桐山森林会客厅跃升“新晋打卡地”,低空飞行、游艇出海等新业态如火如荼发展……无论是吃货、科技迷还是文艺青年,都能在盐田找到专属玩法。

同样在2025年5月,两大文旅龙头企业中国旅游集团和开元旅业集团首次携手落地龙岐湾,打造湾区最大“自然度假+亲子娱乐”滨海度假区,预计开业当年可吸引约50万中高端客流。迈入2025年,大鹏新区也迎来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的最大单体建筑已进入封顶阶段,地中海俱乐部项目(Club Med)、洲际集团英迪格品牌深圳首家野奢型度假酒店等加快落地,32号线一期、8号线三期、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三轨”加速联通……重大项目聚势蓄力,大鹏山海蝶变焕新。

三产融合:激活蓝色消费新场景

“未来的海洋旅游,不仅是自然资源禀赋的比拼,更是独特文化与深度体验的较量。”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指出。深圳持续打造“山海连城”空间格局、“美丽海湾”自然景观和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将自然、科技、人文与海洋融合于一体,推动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220公里“滨海滨水蓝带”蜿蜒迤逦,将呈现前海湾、深圳湾等8个海洋活力风貌段;开工建设73个“山海连城”项目,着力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共梳理出100条特色步道线路,已打造特色步道40条。紧随西湾红树林到福田红树林的西部滨海50公里骑行道率先投用,一批山海骑行示范线路也正加快贯通。让更多市民游客畅享山、海、城交融的美好生活,是深圳提供的最公平、最普惠海洋民生福祉。

三产融合、非遗活化,让海洋经济与文化“活起来”。2025年“南海开渔日”,大鹏新区南澳东渔社区、鹏城社区,以及深汕合作区小漠渔港等地的疍家特色开渔仪式游人如梭。舞麒麟、渔歌对唱、划旱船等传统渔家文化节目竞相登场,渔民捕鱼大赛、码头鱼鲜市集与渔文化市集、民俗展演等主题活动备受欢迎,新鲜海产、特色小吃及渔获干货展销,以及酒店、民宿、餐饮联动的专属优惠券发放,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一站式消费便利。2025年第四季度,深圳国际海洋周系列活动将再次拉开“蓝色嘉年华”大幕,打造“流动的海洋文化纽带”,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增强滨海生活体验,让公众多维感知海洋城市魅力,玩转滨海城市生活。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海洋文脉赓续,为海洋文旅产业注入更多内涵。2025年8月,深圳海洋博物馆(筹)首批加入全国海洋博物馆联盟。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这里将建设海洋收藏展示中心、海洋科普体验中心、海洋国际交流中心等,凸显“深海+科技+AI”特色,未来成为公众流连忘返的全球顶尖海洋科创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海洋文化与文明研究高地。

海洋强国建设,落脚点是实现“人海和谐”。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升级”,从“陆海统筹”到“文化传承”,“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有力支撑“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指引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随着“十五运”的脚步越来越近,深圳湾将搭建全国最大的海天舞台,联动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的灯光景观提升,通过数字投影、喷泉水幕等技术,展现科技十足、流光溢彩的星辰大海主题闭幕式。让我们共同期待,深圳打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湾区魅力新夜景!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