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鹤之子张方:革命烈士纪念碑是这座城市的时光印记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何涛
09-02 16: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深圳市福田区,一座庄严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由东纵老战士、著名雕塑家张松鹤设计、塑造。参与设计和塑造工作的张方(张松鹤之子)近日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专访。

张方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 何涛 摄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深圳革命烈士陵园正中央,建于1983年。据张方回忆:“父亲画过无数张设计草图,层层筛选最终采用了现在的造型。”这一设计得到了当时全体设计人员的肯定,体现了深圳特区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的精神。

纪念碑的造型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红棉花,而红棉花又被称为英雄花,用以表达对英烈的追思与纪念。与传统红棉花的五瓣不同,碑型根据需要改为四瓣四个面,分别呈现铜铸碑文和反映三大历史事件的浮雕:抗日战争的壮烈场面、营救在香港的爱国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的斗争场面,以及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张方还介绍说,纪念碑碑型同时象征着一把利剑,寓意着东江纵队作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柄尖刀,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双重的象征意义——既是温柔的英雄花,又是刚毅的利剑——完美诠释了革命烈士既刚且柔的英雄气质。

“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这座城市的时光印记。”张方说,纪念碑无论造型还是施工都能代表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因碑身的独特弧度设计,每块大理石都需要独立打磨和手工校准,这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难度极大,工人们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可以说,这座纪念碑不仅是纪念革命先烈的丰碑,也是代表和体现深圳精神的一座“丰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浮雕创作过程中,张松鹤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从游击队员使用的各式缴获枪械,列宁装、五角帽、阔腿裤、胶鞋;从客家妇女的凉帽,到岭南地域背景,每个元素都经过精心考证。张松鹤将全部设计稿费捐给了东纵老兵,用这种特殊方式致敬先烈。

张方协助父亲进行浮雕塑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东纵历史,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通过塑造每个人物,表现每个战争场景,父亲一边把握人物造型,一边讲解历史细节。我这才知道东纵成员中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少年儿童、妇女和华侨,当日军占领东江流域时,他们本可以离开,却选择了坚守,他们是那个时期的最美逆行者。”

“父亲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老家一种叫‘疼疼草’的植物,据说是游击队受伤后在山上行走,鲜血流经之处长出这种红色汁液的草。”张方说,这样的故事让他几十年都无法忘怀,深受感动。“传承不仅是说教,更要通过生动的、鲜活的方式让年轻人感动。父亲用他的经历感染了我,转变了我的思想。”

(图片由深圳革命烈士陵园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何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