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AI绘画、AI音乐、AI视频......随着一系列AIGC相继问世,城市形象片也迎来了AIGC热潮。
当AIGC与城市传播碰撞时,是能产生新的传播效能,还仅是迎合AI大潮昙花一现的玩法,这是AI创新城市形象片时追问的话题之一。
AI城市形象传播“试水”
自去年初Sora诞生至今,利用AIGC生产的城市形象片无论是官方试水还是个体生产,都有一定产出。去年3月央视网推出的《AI我中华》可以看作是官方AI创新城市形象片的第一把火焰,其利用AI技术把行政区名字与当地特色巧妙结合的创新点被观众普遍点赞。自此之后,《AI洛阳·宜居之城》《AI你·南京》《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城市宣传片、《增城AI文旅宣传片》《一卷江山 万里如画》《AI甘肃》《我言里的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等AIGC产品相继上线,或官媒推出,或地方文旅推出,着实让人感受了一把AIGC所描绘的城市形象与传统制作产出的“差异”。个体创意生产也层出不穷,丰富了AI城市形象片的产出队伍,如新片场发起的AIGC文旅专题(戳链接<<)就汇集了很多个体创作者的作品。
《AI我中华》全AI文旅宣传片
今年3月,文旅界纷纷用AI复活家乡历史名人,套用“回答我”热梗,在情绪化表达和反差感极强的台词设计中,完成“花式”宣传,演绎了一场集体狂欢。姑且不论其城市营销效果,AIGC确实创造了一场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对话,拓宽了创意表达。在历史文化的数字化再生方面,AIGC显然具有优势。而且,这种“共创”的生产模式,显然在AIGC加持下变得更为容易,更多官方、用户都能参与进来,在虚实交融和互动共鸣中成为城市叙事的共同创作者。
AI城市形象传播真的能带来流量了吗?
从去年到今年,AI城市形象片在具体生产中可以说是完成了由“实景+AI”到“全AI”生产的进阶,这是一种技术进步,说明AI在视频生成能力上愈加强大。当然,这种“强大”还在进化中,AI生视频在人物、场景与风格一致性上已取得突破进展,可创作完整的影像叙事。
回到AI城市形象片的用户评价上,有很多用户盛赞的声音,但也有一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AI生成的场景和人物缺乏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AI我中华》央视网视频号评论截图
纵观已推出的AI城市形象片,虽有不少创新之处,比如《AI我中华》中城市名字的巧妙设计,《万千气象AI中国》成都篇中历史场景和未来场景的AI展现;但也逃脱不了传统城市形象片的窠臼,普遍是“表面化的符号展示”,如知名景点、风景、地方美食的露出,地标建筑的高空航拍等。
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AI创作虽是新事物,但城市叙事的话语体系还停留在传统,也就是人的创作理念没有相应突破,这也就导致AI城市形象片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这种浅层次的传播方式难以让受众真正理解和认同城市的文化价值,除了AI炫技吸引一波眼球外,从表达深度或者流量角度来看,其通病与传统城市形象片无异,难见“灵魂”。
《AI我中华》视频截图
所以,AIGC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当我们如此拥趸AIGC时,AI到底能实现什么样的传播创新?从内容生产者角度来看,AI带来的视听制作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一个指标;但从观看者角度来看,他们在乎生产效率吗?
AI城市形象传播不在“AI”
当淄博烧烤店主擦拭餐桌的细节被镜头放大为一座城市的温度注脚,当“讨好型市格”的拟人化城市标签演变为地域文化的流量密码,当新疆“馕言文”这种半懂不懂的交流方式在年轻人的着迷中成为最炫中华民族风,这种“小城大爱”的情感逻辑也就成为了城市形象构建的有力密钥。这同样适用于AIGC创作,甚至AIGC更需要一种“情感力量”来弥合人工智能的硬冷风,而不是“花式炫技”。
人民日报4月初推出的全AI城市宣传片《老友南宁》就通过城市拟人化弱化了“AI味”。《老友南宁》以“老友”作为沟通元,根植于普通人的情感连接。从宋朝的“老友面”传说,到现代人互称“友仔友女”,让你感觉这里住着一位热情包容的老朋友。片中菜市场的烟火气、热辣滚烫的生活场景,瞬间消弭了观者与南宁的距离感,人间温暖冉冉而起,瞬间被种草了。
全AI城市宣传片《老友南宁》
在这部片子里,尽管画面的AI感依然存在,但故事主题的温情,生活化旁白对画面的有力叙事补充,使片子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这是很多AI城市形象片很少传递的。宏大叙事让位于情感共振,标准化模版让位于城市个性化基因,这应该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一种未来转向,更适配于社交媒体语境下的新青年。
所以,真正有效的城市传播,本质上是技术赋能下的人文价值传递,是情感逻辑与技术美学的深度融合。在这场由AIGC驱动的城市传播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用技术解放人力,让人回归更具创造性的文化表达——或许是AI赋能内容生产的终极答案。
作者:吴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