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艺评 |“甘草斋”的尘世书香——赏析李小甘散文集《看云集》的烟火人间

南海潮

2024-04-18 15:33

摘要

读《看云集》,蓦然回首是万里碧波万里云。碎片化信息社会里,时间都到哪里了?他说:“时光是留不住的,能留住的或许是心里珍藏的某种记忆。”漫漫书山学海,坐在“甘草斋”里耕耘写作,做小舟渡海涯,是他知足常乐的快意人生。

《看云集》,是李小甘先生收拾起过往的岁月足迹,汇总人生情感感悟与升华的世间散文。他18岁,即1978年8月离乡赴广州求学,1982年8月中山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基层任职起,直至担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迄今40年人生职务经历,足以让他感受人生的跌宕起伏,参透生命的来去意义。

无意秋风迷望眼

书中“望乡辑”里,是对他家族祖辈父辈的爱意与怀想。开篇《祖屋》的眷恋缱绻之情跃然而上,几十年后,他想起祖屋时,“记得我小时候爬上一个尘封的阁楼,发现了数不尽的书刊,偷挟了一本纸面发黄的《孙子兵法》溜下来,这本书现在还静静在我‘甘草斋’的书架上。”(《祖屋》节选)他保留的不是一本书,是保存对祖屋乃至祖辈的念想和纪念。

汕头长大的他感叹,“我8岁前还没喝过牛奶,不知牛奶是什么滋味。喝粥由此成了我一生饮食的最爱,现在再好的美味佳肴,最后总要来一碗白粥,辅以咸菜、菜脯或橄榄菜,便有‘此生足矣’之叹。”(《家乡的味道》节选)他忘不了十分“杀嘴”的潮汕“杂咸”,大多用海盐或鱼露腌制。还有他父亲李凤的拿手“芋泥”,亲情,是拌在那一大碗甜滋滋的芋泥里的。家乡潮汕的味道散发在白粥、杂咸和芋泥里的滋味里,让他回味悠长......

他的写作天赋,在汕头市第二中学读书时已显露,参加汕头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在规定时间两个小时内,完成命题作文《我们这一代》,从全市数万名中学生中脱颖而出,摘得“状元”荣誉,其写作实力不容小觑。“望乡辑”里《初为人父》《起名》《孩子》等散文,现出为人之父的可爱可敬之父亲形象。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是每位父亲头疼的大事,他把这喜悦与烦恼交织的心理变化,用文字直观立体地倾诉出来,是文字的效果,亦是他炉火纯青的写作境界。

历经许多人世间的事,写作没有种种顾虑后,会写出心中那份对家人对生活对人生社会的真感情,乃散文的精髓之处。本书体现去伪存真的散文特征,不追求华丽造作,不去扭捏不取悦外人的标准与眼光,参透最好的散文是淡然平淡里柔情似海,骨子里本真本爱谁也夺走不去。故他的散文追求真我写出真情,本色写作成为他散文作品的风格特色之一。

登高坐看云起时

读书中“看云辑”里散文,被他真情打动同时,又被他的有趣和幽默感染,是他散文作品的风格特色之二。

《耳顺之年》是在2018年12月创作的散文,人没有抵达“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的耳顺之年,他依然写出一种花甲老人的心境,心智确实有过人之处。散文《功名》(2018年)道尽人生沧桑及酸甜苦辣,他对功名的认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方面有深刻理解与认知,在深圳几十年的工作中,直面“功名”二字成为一种常态,同是凡夫俗子,站得高才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一面。在南山工作时,他常说“小事做多了就成了大事,好事做多了就成了好人”。有眼光会看得长远,定力会持之以恒,他在文中写道:“我给南山定了个调子:‘认准一个目标,构建三大体系,一年抓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对功名的认识层面不同,做出的事情肯定效果各异,可喜的是他把功名放进南山的建设中,侧面来说,深圳南山有“中国硅谷”之誉,离不开李小甘与那代人的拼搏奋斗。

他的散文自带感情温度,文字给人感情的温暖,读者无法拒绝这种阅读的诱惑。如他在《感情》中借巴尔扎克所言:“它在无论什么东西上都能留下痕迹,并且能穿越空间”(摘自《高老头》)读他的散文,随时被他的有趣描叙会意一笑,被文中的感言感悟予以醍醐灌顶,这样的散文集自带书香沁人心脾。

书斋墨韵沁世间

书中“探海辑”由行走散文组成,是上世纪1993年至2000年2月,他到海外游历的观光感想与感悟。他对散文创作颇为用心,结合自身认知与当时国外环境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行走散文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流失。

他的行走散文特色是题目新颖别致,如《红场白雪》《天堂与地狱之间》《布拉格之恋》《跨过柏林墙》《罗马日记》《穿越“戴安娜隧道”》《触摸以色列》《人与自然的最后温存》等。先声夺人的好书,胜在书名和题目。题目好,内容自有认知精妙的地方。若这样去衡量散文,李小甘领悟掌握了中国千古经典名篇散文集《古文观止》的要义精髓,给文学爱好者提供借鉴的写作诀窍,好题目须精心设计,无论如何不能省略不能弃之不顾。

李小甘在文学艺术评论上同样出彩,“览山辑”和“观影辑”推出他各个时期的各类评论。无论《红尘中的文学精灵——无君作品漫谈》《“随想”后的沉思——读巴金先生〈随想录〉》《交融与超越——谈深圳特区文学的特点》《走向新的地平线——谈深圳的“打工文学”》,还是《艺术与生活的“悖论”——兼析深圳文艺创作的某种非艺术化倾向》《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让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深圳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有感》《电影遐想》《人性是单一的杂多——谈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会看到李小甘阅读世界的目光和穿透力,已站在人生与艺术高度上,通过作品倾诉了情感和认知。

学者素养,哲人思辨,作家文笔,形成他的行文做人风格。在1993年8月创作《交融与超越——谈深圳特区文学的特点》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总结出深圳文学的三个特点,一、“移民城市”的杂交优势——文学品格上的兼容性;二、市场嬗变与文化交汇的双重效应——作品观念的趋前性;三、文化积淀与现实浮华的错逆——文学创作上的“浮躁性”。三十年岁月更迭,这三个深圳文学特点,没有被时代碾压,相反,这真知灼见,依然在深圳文学创作及评论领域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可谓“道心惟微,立象尽意”(摘自《文心雕龙》),故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特色之三,其视野开阔的思辨力和前瞻性,有不同凡响之处。

读《看云集》,蓦然回首是万里碧波万里云。碎片化信息社会里,时间都到哪里了?他说:“时光是留不住的,能留住的或许是心里珍藏的某种记忆。”漫漫书山学海,坐在“甘草斋”里耕耘写作,做小舟渡海涯,是他知足常乐的快意人生。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