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深卫信
“在深圳生活多年,最让你离不开的是什么?”小红书上的这个帖子,原以为评论区会被椰子鸡、猪脚饭霸屏,没想到高票胜出的是:社康。
社康凭什么成为深圳人的“心头好”?
在深圳,975家社康机构像“健康便利店”一样遍布全市,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一家,步行15分钟内准能遇见;全科医生数量全国领先,10645名“健康守门人”随时待命,相当于每万人拥有超6名;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全都有,节假日也不打烊,打工人再不用为看病请假发愁;价格更是"美丽",看病折上折,退休人员普通门诊报销比例高达80%;从高血压到糖尿病,从“老”到“小”,把各种健康需求都照顾妥当…….
这不就是深圳人离不开的“健康特产”吗?
用“脚丫子”和“钱袋子”投票
3个深圳人就有2个选定家门口就医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45年里,这座城市跑出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32万飙升到2024年的近1800万。
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民生挑战随之而来。早在1996年,深圳开始啃基层医疗改革的“硬骨头”,全国首家社康在水库新村揭牌运行;2009年,又首创了家庭医生服务。这些年,深圳始终坚持“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把深化医改和健康深圳建设紧绑一起,让健康保障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
深圳给医疗体系装上了“顶天立地”的双引擎——“顶天”的是21家市级医疗中心,是专治各种大病、难病、重病的“攻坚队”,还负责培养医学人才、搞科研攻关;“立地”的是21家基层医疗机构,由区属综合医院牵头,带上社康、康复、护理机构组团作战,承包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常见病诊疗。
“深圳实行‘两融合一协同’基层医疗集团运营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了传送门,为社康发展装上了活力泵。”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医院和社康融合发展,同属一个“老板”、共用一本账、一盘棋发展,社康相当于医院开在社区、园区的“健康便利店”,由医院推进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开展医防融合项目,依托11家市属医院累计组建16个医防融合专家组进驻社康机构,手把手教看病、带队伍、搞科研,从坐诊、带教到宣教全包,打造“市级统筹—区级联动—社康落地”的服务网,让社康服务更专业。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医院专科医生去学全科本领,考试合格后,心血管专家既能管病房的重症患者,也能去社康看门诊。一支医生队伍,既能救急又能管健康,让社康看病更靠谱。
深圳人用“脚丫子”和“钱袋子”为社康投票,全市1142万参保人直接绑定社康为健康首站,相当于每3个深圳人就有2个选择家门口就医。
目前,深圳“社康通”小程序用户突破1600万,社康年诊疗量保持近9%增速。2024年,社康扛起全市38.7%的门诊量,更包揽了86.1%70多万高血压患者、76.6%30多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成为慢病防治管理的“主力军”。
从摇篮到拐杖的“健康大管家”
近半深圳人找到自己的“健康伙伴”
深圳社康以贴心服务回应市民信任,成为“从摇篮到拐杖”全程在线的“健康大管家”。
为了方便市民就医,全市社康因地制宜延长服务时间,已有652家开设午间门诊,659家提供夜间诊疗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筑牢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线的关键一环。截至2024年底,全市逾万名全科医生组建了5453个团队,为760万居民提供签约服务,签约覆盖率达43%,近半深圳人找到了自己的“健康伙伴”。
今年,深圳多部门联手为家庭医生服务“升级加码”,推出多种个性化服务包,还配套激励保障机制,签约居民直接解锁“VIP特权”:开慢病药最高能报销90%,还能优先转诊大医院。
更贴心的是,社康把住院服务“打包”送进家门。2012年首创社康家庭病床服务以来,这张病床“越铺越广”,2025年上半年就突破1.3万张。如今,符合建床标准的患者在家就能换药、康复,按住院标准最高报销95%。家庭病床不仅让患者少奔波,更成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支点。
深圳还积极探索“两床融合”新机制,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医养结合”照护,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质增效。1689万份电子健康档案为居民健康精准“画像”,92.64%的规范化覆盖率让数据“活”起来,207.56万重点人群(含51.6752.93万老年人)享受社区健康规范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健康管理服务率达83.7888.47%。
慢病管理更是成效显著,73.38万高血压患者、31.94万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专属档案,通过定期随访和个性化指导,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75.8%、64.1%。慢病高发的老年群体成了社康“铁粉”,68.15%老年人一年内至少去签约社康就诊4次。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深圳人下楼遛弯就能约个"养生局"。174家社康中心(含4家社区医院)100%标配中医馆,659家社康站提供中医药服务。下班后,社康里打工人扎堆,推拿、理疗、针灸、艾灸、拔罐轮番上阵……第二天又是满血复活。
人财物全维度为社康“撑腰”
97%以上患者留在深圳就医
在深圳,社康看病更能解锁省钱“秘籍”。社康执行全市最低的第四档收费标准,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在三级医院基础上打8折,一般诊疗费更是低至10元/人次。在医保报销环节,三级医院报55%,二级医院65%,到了社康直接升到75%。要是退休人员,还能再叠加5%优惠,报销比例高达80%。
这背后是政府“真金白银”的硬核保障,在人财物全维度给社康“撑腰”。目前,全市33.15%的社康中心冲进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阵营。
场地问题,深圳早有妙招!2020年出台《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给社康吃下“定心丸”。目前,全市一半社康用的是政府公配物业,剩下租赁物业由各区财政兜底。
设备配置更硬核。深圳发布社康基本设备清单,明确必备设备标准,推动优先配置。全市社康已配备CT(含X光射线机)127台、彩超602台、DR122台,基本实现“每个街道至少一台X射线机或移动医疗车”,小问题在家门口就能精准诊断。
药品不断档,用药更安心。社康慢性病用药目录从233种增至258种,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心脏病药选择更多。现在,社康和三甲医院药品“一键共享”,慢性病患者一次能开4到12周的药量;高血压、糖尿病等8种常见病门诊用药保障全面加强;还有专业药师加盟家庭医生团队,让患者每粒药都用得明明白白、安全可靠!
人才保障更给力。深圳将社康机构门诊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40元/人次,在全市基层医疗集团推行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改革。目前,社康医务人员薪酬基本实现不低于举办医院同类同级人员水平,在社康工作、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可“超岗”聘任。
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原司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全科医学院院长梁万年评价道:“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坚持‘建高地’和‘打基础’并重,既符合国家推进紧密型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又探索出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深圳创新的‘两级服务体系(市-区/社康)’优势正在显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居民外转就医比例大幅下降,97%以上患者留在本地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