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
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始终把人才当做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坚持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核心战略,加快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正如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上大会启动仪式上发出的“英雄帖”:诚邀天下英才相聚鹏城,共创新的更大发展奇迹。
从顶层设计到个性服务尽显“深”爱人才
深圳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其背后,是从制度顶层设计到配套保障措施、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的探索创新。
深圳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在全国较早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单设人才工作局作为市区党委工作部门,形成党委全面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
深圳在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注重系统建设、整体协调。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新时代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鹏城英才计划”、“81条”人才新政等相继出台,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4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构筑起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
人才引进,以“秒”计算。201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改写了政务服务的“深圳速度”。人才服务,不止于快,更在于优,深圳构建覆盖思想、工作、创业、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譬如,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目前累计供应人才配租(售)房近14万套;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打造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表达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种好梧桐+务本培根”人才战略引育并重
深圳的人才战略也有“双循环”:“种好梧桐”引凤凰+“务本培根”育新才。
深圳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种好梧桐”引凤凰,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国内外创新人才。
深圳让企业在引才用才上唱主角,引导企业长成遍地开花的“梧桐”,通过激发市场活力释放人才活力。目前深圳近九成研发人员在企业,超七成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深圳设立人才伯乐奖,对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给予奖励。
深圳坚持“引育并重”,在“务本培根”育新才方面,走出了自主培养人才跨越式发展新路。目前已建成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打造高质量研究型大学,创建国际大学园,着力培育国际化人才。今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最新全球年轻大学(创校50年以内)排名,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列中国内地第一和第二名。
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
市委书记王伟中说:“一流的人才到达一个地方,需要世界级的平台,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圳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扎根深圳。
在鹏城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指示灯不停闪烁,每一秒的闪烁都意味着百亿亿次计算,这是“鹏城云脑Ⅱ”。鹏城实验室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双聘制”“市场化激励”等用人模式,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三年来,实验室聚集了26位院士,全职、双聘等各类人才1800余人,布局开展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
鹏城实验室的探索是深圳在新时代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的缩影。
深圳是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不断优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海内外人才提供尽情发挥的干事创业平台。作为科学中心的门户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积极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光明科学城是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汇聚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中心的突破区,打造深圳发展的强劲“智核”。
深圳从2017年正式启动诺奖实验室建设,依托大学、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型企业等单位,邀请诺贝尔科学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共建实验室。截至今年6月,深圳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462家,有11个诺奖实验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顶级人才团队来深干事创业。
深圳,正以更加自信与开放的姿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深圳商报供稿)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