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之门”到光影长廊,全运会如何“刷新”一座城?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邱思艳/文、图 葛墨含/视频
11-14 22:0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赛场内外,看见一座城的生长。

11月的深圳湾,海风轻拂,灯火璀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赛事正酣,赛场之外,一场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主题的城市升级,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创新之城的肌理。

近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组织“深探全运”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深圳湾体育中心、人才公园等片区,实地感受城市品质提升的成果,解读赛事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成长密码。

海之门。

新晋打卡点“海之门”闪耀大湾区

夜幕降临,深圳湾体育中心东侧“海之门”骤然亮起。

三块巨型屏幕交织出绚烂的画面,两侧3D裸眼屏幕逼真,中间跨度100米的全息透明屏则似一道光幕,将建筑与夜空融为一体。

这座以“时间之环”为设计理念的泛光照明工程,已成为深圳湾夜景中最耀眼的符号之一。

“光流从‘春茧’启程,延伸至‘春笋’建筑群,最终与深圳湾大桥相连,形成一条贯穿湾区的光影纽带。”据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设计灵感源于深圳1979年划定经济特区边界的历史轨迹,也呼应广东时隔24年第三次承办全运会的体育精神。

海之门。

值得期待的是,屋面泛光照明系统接入后海片区灯光总控,可与周边楼宇联动演绎大型灯光秀,大树广场的互动光影装置则能让市民成为“画中人”,在声光交织中感受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然而,这座光影地标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在极限工期与复杂施工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技术突破成为破局关键。

据介绍,由施工单位自主研发的“无阻双向固绳器”,为高空作业人员提供了全程不脱钩的安全保障。

绿色理念亦贯穿始终,通过取消上照光束守护候鸟迁飞,选用低功耗LED灯具,借力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赛事、节庆与日常模式的一键切换,让璀璨光影与生态友好并行不悖。

11月13日,2025深圳光影艺术季南山区主会场启幕。

深圳夜空迎来国际级“光影对话”

同一片夜空下,2025深圳光影艺术季南山区主会场在深圳湾大街启幕。以“追光逐梦·创新南山”为主题,这场持续至2026年3月3日的艺术盛宴,汇集了来自全球的50余件光影佳作,其中多件为“全球首展”及“国际IP首秀”。

英国Heyl & Van Dam工作室的机械动态装置《宇宙绽放》以精妙律动模拟星河浩瀚,法国IP《Anooki》则用憨态可掬的形象唤醒街角温情。

自2020年举办以来,深圳光影艺术季已逐步成长为具有城市特色的夜间文化品牌活动。而本届南山区主会场,凭借其规模与质量,被视为这一品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光影艺术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南山区市政管理所景观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5深圳光影艺术季南山区主会场现场。

据介绍,为呼应十五运的拼搏活力,南山主会场特别策划了“逐梦光影路”骑行活动,邀请优秀运动员与市民共同穿行于12公里滨海光影长廊,将体育的奋进力量与艺术的共融理念交织一体,让城市精神在光影与运动中可感可触。

赛场内外,看见一座城的生长

赛场内的激情与赛场外的蜕变,共同编织出十五运会的生动图景。

南山区以赛事为契机,围绕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无障碍设施等十大领域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让“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落地生根。

在深圳湾口岸,公共交通接驳区经过优化布局,车辆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全区划定38个摊贩经营场所,让“烟火气”与文明秩序并存,流动摊贩数量同比下降81.2%;深南大道示范路持续保持问题“清零”。

市民在深圳人才公园运动。

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治理智慧的升级。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推动摊贩从“马路游击”转向规范经营,天幕、基坑气膜等创新技术则在工地降尘降噪的同时,成为城市形象的“加分项”。

桂湾河流域清淤项目助力“水清岸绿”,无障碍设施专项排查与普法活动彰显城区人文关怀。

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市民成为办赛惠民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从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海之门”到贯穿街区的光影艺术,从智慧工地的创新技术到市井街巷的烟火温情,十五运会如同一剂催化剂,加速城市品质的升华。一位市民在采访中感慨道:“以前来看演唱会,现在来打卡灯光秀。形式在变,但深圳永远在生长。”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邱思艳/文、图 葛墨含/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