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莲叶田田的乡间小道,一座牌坊静静矗立,斑驳的圆形炮楼与香烟缭绕的武侯庙相映成趣;漫步村中,四百年树龄的大榕树撑起一片绿荫,树下老人闲话家常;转角处,天后宫的飞檐与曹边学校的西洋立柱奇妙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是侨乡文化的生动注脚……这里是位于中山市南区街道北溪社区的曹边村,这座始建于北宋期间的千年古村,正借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让沉睡的侨乡资源“活”起来,让乡村发展“火”起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古村落活化的生动样本。
曹边村,始建于公元1068年,因背靠古代梅岭周边地区主要水运通道——北台涌,故初名漕边,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改为曹边。清朝末年,村民纷纷出国谋生,足迹远至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迄今已有3000多名华侨华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侨乡。
作为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曹边村拥有大量清代及民国时期建筑、石板街、巷里弄道和人文景观,村内200多间农房民房中,超一半为侨房。然而,曾经的曹边村,曾面临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村内历史悠久的侨房大多年久失修,产业以低端农业为主,基建老旧缺乏乡村产业转型的土壤,年轻人不愿回村,缺乏保护的侨房更不能一拆了之,如何发展?如何保护?
2022年以来,曹边村抢抓省级典型村培育的契机立足自身禀赋,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持续推动曹边村“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侨房活化改造是曹边村农房风貌提升的特色做法之一。
“修旧如旧,不是简单修房子,是要留住侨乡的根。”北溪社区党委第一书记王轩介绍,村里先后投入800万元,对中山第一座华侨捐赠学校——曹边学校以及武侯广场、忠义园等4处市级以上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2024年又投入5万元推进天后宫岁修工程,“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施工中坚持用传统砖瓦、榫卯工艺,连门楣上的雕花都是老匠人手工复原。”王轩说。
侨房要先“活”起来,然后才能“火”起来。据介绍,曹边村创新侨房托管活化保育机制,推动产权与管理职能分离,成功引育马沙咖啡窑烤面包店、“左琴右茶”茶馆、“不舍园”等活化项目,其中马沙咖啡窑烤面包店,村集体通过先整修、免租金形式,吸引曹边女婿“回乡”创业,现已晋升为网红打卡点,单月最高销售20多万元。
“左琴右茶”茶馆主理人郑强介绍:“我们刚来时,这座侨房已经荒废了30多年。现在,你们看到的屋顶瓦片、内室墙砖、房梁雕花,都是我带着师傅设计施工的。”如今,作为曹边村第一个活化成功的侨房项目,“左琴右茶”已成为了曹边村的网红打卡点之一,古琴学员更遍布大湾区多地,古琴茶韵为古建侨房注入新鲜活力。
光有文化还不够,得让游客留下来、消费起来。曹边村深谙,文旅融合正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引擎”。2024年1月,曹边村荣获AAA级乡村旅游景区称号后,景区的运营工作交给由曹边村委和深圳康辉集团合作成立的“强村公司”——中山市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据介绍,公司先后投入资金560万元,拉动曹边宿影、乡村驿站等项目落地动工13个,在谈曹边夜境——深圳十亩地网红乡村版等项目6个,举办 “曹边夜宴”“五四青年舞““曹边稻田泥煨节”等特色活动20多场,将日间流量延续至夜幕降临。
如今的曹边村,不仅有“文旅热度”,更有“宜居温度”。沿着侨贵路行走,174户农房外立面改造一新,白墙黛瓦透着岭南韵味;拆除4处围墙后新建的“四小园”里,三角梅与勒杜鹃竞相绽放;村中的河涌和水渠经过截污、清淤,昔日黑臭水体变清,鱼儿在水中嬉戏,岸边栈道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侨乡文化的吸引力,还让越来越多湾区青年成为“新村民”。香港青年王志伟被曹边村的宁静吸引,投资30万元打造“状元猪扒包”房车小店,周末单日接待六七百位客人。王志伟说:“看着游客坐在老榕树下吃猪扒包,觉得这就是理想的乡村生活”。
据统计,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曹边村累计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实现文旅创收超300万元。2025年五一、端午假期,仅两周就吸引游客3万人次,创收超30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推进民宿集群和侨文化主题酒店,让曹边成为大湾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南区街道党工委委员杜公卿表示。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