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钧政
编者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亦是中心城区福田区建区35周年,作为“深圳奇迹”的精彩缩影,福田从当年的水田、滩涂变成了深圳的CBD,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今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福田区再次“创造奇迹”,上半年GDP增速达7.9%、创下近4年新高,全年GDP预计将跨越6000亿大关。福田区如何打破中心成熟城市的发展桎梏,持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深圳商报·读创APP此次聚焦福田区近5年以来产业创新、空间焕新、民生向新的新变化,用一组组硬核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解读中心城区的活力、动力、竞争力。
“首善之区 幸福福田”,“幸福”是蕴含在福田名字之中的美好祝愿。近年来,福田坚持把最多的资源、最好的地块、最大的投入用在民生上。数据显示,福田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最近5年的民生领域财政总支出超过1000亿元。梳理福田过去5年的民生工作,毫不夸张地说,福田居然用“5年时间”干了“10年的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5项指标实现大幅超越,超过“十二五”“十三五”之和。
4年多来,福田区新改扩建学校68所,较“十三五”增长1.3倍,增加学位50255个,较“十三五”增长1.5倍;新建社康面积2.45万平方米,较“十三五”增长2倍;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4万套,较“十三五”增长1.8倍;新建绿道、碧道78公里,相当于3条深南大道(25.6公里)的长度,较“十三五”增长8.75倍,这5项指标都超过了“十二五”“十三五”之和。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群众再好一点不为过、办好群众的事是全区的事”,这是福田区不变的暖心承诺。“十四五”以来,福田以改革的力度托举托举市民“稳稳的幸福”,推动民生服务取得三项福田特色的新变化。
公共服务“新标准”:2020年3月,福田成为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相继推出教育、医疗、养老等累计143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885项标准,建立起“福田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软指标”变成“硬杠杠”。2024年6月,福田综合试点以107分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在全省名列第1,探索出一套“广覆盖、可持续、高质量、有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福田样本”。
民意速办“新机制”:针对如何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福田区升级“民意速办”系统2.0版,运用AI大模型生成民情民意信息,开展智能分析、形成办理意见、跟进办理过程,建立“10-30-24”民生诉求响应机制(10分钟内联系群众,30分钟内约见告知,紧急工单24小时内办结),在第一时间解决好、落实好群众反映的诉求,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社区服务“新变化”:福田区全面推广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服务”“公益+运营”改革,指导9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引入社会化运营服务项目257个、覆盖率达100%,让党群服务中心“摇身一变”咖啡馆、图书馆、健身房、托育点,打造成为市民群众“一看就爱、一爱就来、一来再来、一传千里”的温馨家园,推动党群服务中心人流量从周均18万人次增至45万人次,群众满意度从90%增至98%,拉近了社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福田民生品牌还频频“出圈”拿奖:赛迪中国“幸福百强区”排名从全国第3提升至第1,福田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获选国家“综合试点典型案例”,全省唯一通过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食物银行”和“M餐”公益行动获评市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一件件看得见的民生实事、一项项摸得着的惠民成果在福田更加可感可知可及。
高品质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高质量人才工程。拥有这样令人安心的民生保障,难怪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深耕福田、广受福报。或许这才是福田综合竞争力提升不为人察觉的秘诀所在。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