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钧政
编者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亦是中心城区福田区建区35周年,作为“深圳奇迹”的精彩缩影,福田从当年的水田、滩涂变成了深圳的CBD,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今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福田区再次“创造奇迹”,上半年GDP增速达7.9%、创下近4年新高,全年GDP预计将跨越6000亿大关。福田区如何打破中心成熟城市的发展桎梏,持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深圳商报·读创APP此次聚焦福田区近5年以来产业创新、空间焕新、民生向新的新变化,用一组组硬核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解读中心城区的活力、动力、竞争力。
在许多人看来,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是传统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诚然,福田汇集了深圳60%的金融机构,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000亿大关,金融业总价值、进出口总额均稳居全市各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区、外贸大区。但翻阅4年多来福田区的经济“成绩单”,记者发现,福田的经济版图近年来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
在原有的批发业、金融业、零售业3个千亿级传统优势集群基础上,福田区近3年每年新增1个新质千亿级集群,形成新能源、智能终端、软件信息服务业3个千亿级新质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半导体2个百亿级新质产业集群产值实现倍增;新注册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数连续2年居全市各区首位……
如今,站在福田CBD的摩天楼上远眺四方,我们看到这样一幅都市型科创加速崛起的火热景象:
在东部,“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延续草根创业的传奇故事,电子商户数量、营业面积、产品种类、年销售额等位居全国第一,蓬勃向新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生态加速入驻。
在西部,华为数字能源扎根在雏形已现的安托山“未来城”,“一杯咖啡 满电出发”的深圳“超充之城2.0”新图景从这里诞生,正在变成深圳人的生活日常。
在南部,国家级战略平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成长为创新“沃土”,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440多家科技企业、200余个高端项目、1.5万余名科研人才。
在北部,以商街美食而闻名的梅林片区建成了未来感十足的“新一代产业园”,这里有行业龙头荣耀引领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还搭建起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的专业孵化器。
创新福田是怎么走出来的?解码这几年福田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作为深圳开发最早,也是发展最成熟的城区之一,福田区较早地审视空间资源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等“成长的烦恼”。早在“十四五”开局以来,福田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提速建设河套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实施两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倍增计划”,加速从“CBD”迈向“CBD+科创区”的战略转型。
再深挖一层,创新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新质要素大幅增长的支撑。4年多来,福田创新企业、科创空间、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等要素实现“5个倍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6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1466件、科创产业空间增至130万平方米、院士数量增至26人、全社会研发投入136亿元,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29倍、2.3倍、2.2倍、1.2倍、近1倍。
福田一步步系统重构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由量变引发质变。数据显示,福田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4年增量达“十三五”时期的5.7倍,2024年工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从2.1%增至14.3%,已然形成了“第二增长曲线”。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席卷而来,谁拥抱“新”,谁就选择了增长、选择了主动、选择了领先。福田坚定选择向新聚力、向新突破、向新转型,抢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福田经济“新”的动力更加强劲,让高质量发展永葆活力、基业长青。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