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警广东总队2025年野战炊事大比武在广州举行,现场不仅有最强炊事尖兵们用野战行军锅做出的米其林菜品,还有在短时间展开快速制炊、遇袭转移、热食前送的紧张激烈。这里较量的,是舌尖上的军事技能,更是直接关联部队核心战斗力的保障硬功。
“哔!哔!哔!”“按3号方案前出保障!”“快,快,快,登车!”随着急促的哨声响起,某基地营区内,一场带实战背景的野战炊事保障综合拉动考核骤然打响。一支炊事分队闻令而动,一列野战给养车队向任务地域机动。
刚抵达预定地域,炊事员们如猛虎下山,跳下车厢,默契配合,展开、连接、切配……动作一气呵成,铿锵有力。一个个车厢迅速“变身”为一个移动的野战厨房。
“09,09,你部位置已暴露,快速向C区转移!”
“注意防护!”“注意防护!”“收拢装备,向C域转移!”
警告传来,指挥员果断下令转移。所有人员瞬间进入战斗状态,熄火、拆卸、装载、登车,整个过程在滚滚浓烟和紧张的战术背景音下有条不紊。
转移途中,导调课目再升级:“道路中断,车辆无法通行,所有装备给养徒步行军携带,限时抵达三公里外备用阵地!”
没有犹豫。炊事员们化身战斗员,肩扛手提着器材、食材,向林间山路展开强行军,一支小队很快变化整为零隐匿到山林中。
“同志们,我们组6个人,30分钟要做出60人的热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抵达新阵地,体力几近透支,但战斗才刚刚开始。来不及休息,所有人再次扑向灶台。更改炊事模式,利用携带的便携式野战炊具,在最短时间内重新生火、架锅、烹调。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汗珠砸在滚烫的灶台上“滋啦”作响。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快餐化热食准备完毕,迅速被打包装入保温桶。
“热食前送组,出发!”
几名战士如同冲锋的突击手,提起沉重的保温容器,沿着规定路线,以最快速度奔向“任务部队”所在位置。分发、用餐、清理痕迹……快速制作、快速分发、快速前送、快速用餐、快速清痕的“五快”能力在高度紧张的实战化背景下,得到了最直接的检验。
“抽签题目:蜂窝生蚝!”“这个够难,多一秒老,少一秒没造型!”与此同时,另一片赛场静得吓人,空气里弥漫着同样浓烈的“战味”。来自全省各地市支队的25名炊事尖兵即将展开一场个人技艺的巅峰对决。
与综合拉动的“动”和“猛”不同,这里更考验“静”与“巧”的内功。规则极其苛刻:每名选手需在限定时间内,利用统一的野战炊事装备,独立完成两道菜。一道是现场随机抽取的指定菜,另一道是自选特色菜。
抽签箱决定了今天的“考题”——极其考验火候与用料的“蜂窝生蚝”。这道菜对温度和手法的要求极高,在厨房明灶上都属高难度,更何况是在野外条件下用打气控压控火的柴油炉?
比武现场,尖兵们眼神里只有专注与沉着。点火、热锅、控油、处理生蚝……每一个步骤都凝神静气,仿佛手中不是炒勺,而是精密仪器。柴油炉的火苗因气压不稳而跳跃,战士们却能通过瞬间的下料、捞出,再下锅、控火,精准调控着锅内温度,那双常年颠勺的手稳如磐石。煎炸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独特的灶台交响乐。
自选菜环节,有的选手猛火快攻,一道小炒黄牛肉锅气十足;有的文火慢炖,一盅南瓜鸽子羹醇香四溢;有的精雕细琢,将最普通的食材化身艺术品。
“部队炊事员在野外简陋的条件下,1个人用行军大锅、不稳定的气压柴油炉,全体队员都能稳定的做出细致、精致、极致的菜品,他们把做饭当成了打仗,把工作当事业来干,极端条件下展现出广东武警很高的炊事水平。”大比武邀请了中国烹饪大师、国家一级评委陈志雄作为裁判长,他对部队炊事员的水平给予高度好评。
来自武警汕头支队的炊事班长张来红是第二次参加比赛,他感慨,“今年是我第二次参赛,去年止步12强,今年压力比去年大,自己在拼命进步,对手也在进步。不管最终成绩如何,能不能进十强,这次比武对我的技能、智能和心理素质,都是一次淬火和提高。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更看清了自身的差距,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具体。”
经过层层角逐,最终来至深圳第二支队的炊事班长梁戈夺得个人第一名。他介绍,今天做了一蚝十吃和一鸽三吃,虽然拿了第一名,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的地方,学习到了很多技术,这个比夺得第一名还要重要。
大比武负责人、武警广东总队的赖奇华介绍,部队炊事关联着战斗力大事,总队今年组织了规范化炊事等级鉴定、多元化综合拉动、实战化尖兵比武,目的是以赛促训,以战领建,体系化推动饮食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走深走实,立起向战研炊、为战制炊导向,全面提升饮食保障对打仗的贡献率。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