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后参观了“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记者21日走进位于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的这一展览,追寻特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开拓历程,在实物、影像等构筑的历史长廊中重温40年里的沧桑巨变。
生动展示深圳经济特区辉煌成就
经党中央批准,为隆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生动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省委和省政府在深圳市举办“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展览由省委宣传部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承办。
展览突出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环保标准,全力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展览。本次展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充分展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和辉煌成就,特别是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深圳奋进新时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光辉前景。
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孝松介绍,此次展览面积1300平方米,展线360米,展览中共有558个展项,其中使用照片322张,实物158件,图表30个,文件22份,场景3个和沙盘2个。展览以主题板块横向叙述为明线,以时间关系为暗线进行呈现。除序厅和结尾,展览主体框架主要分成“砥砺前行四十载”“阔步迈进新时代”“扬帆启航大湾区”“先行示范再出发”四部分,形象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特区改革发展成就、深圳推进大湾区建设成效、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展等重要内容,全景展示经济特区的伟大建设成就。
多形式多手段铺展40年特区画卷
除使用照片、图表、实物外,展览还运用了主题场景、声光电、全息影像等,推出了“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主题场景、“深圳40年沧桑巨变”时光隧道和“先行示范再出发”大型全息影像沙盘等数个重点展项,并展出了一批珍贵历史档案,生动展现深圳经济特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40年建设画卷。
20世纪80年代东门老街上,低矮的平房交错分布,如今,一幢幢高楼在这里拔地而起;1982年的深圳河上,渔船往来繁忙,如今,河的两岸分布着现代化的大厦和清澈的水田,生态环境极佳;18年前梧桐山下的深圳到处是农田土路,如今,从这眺望到的深圳高楼林立、国际化十足。走进展馆,一道由深圳新老照片对比组成的“时光隧道”,令人不禁感慨深圳人缔造的城市奇迹,与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1962年从香港看深圳·2020年从香港看深圳”“1982年从梧桐山远眺深圳市区·2020年从梧桐山远眺深圳市区”“1984年107国道南头段·2020年深南大道”……一幕幕沧桑巨变,直观地诠释了特区的腾飞之路。据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征集保管组组长于璟介绍,照片征集遴选工作从今年4月份启动,一直到展览前几天,仍在不断筛选、更新替换。“老照片很珍贵,所以每一张我们都是根据展览主题精挑细选。再根据选出来的照片请摄影师在同一地点,从同一角度、同一构图拍摄一张新照片,新旧对比给予观看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微缩的孺子牛雕塑,这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特区精神的有力写照;在特区的新老家居场景里,从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老式家庭用品,到平衡车、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当代家居配置,反映了深圳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展览中还专设了5G智慧之城场景,并征集到了今年5月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使用的华为手机,这是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首次5G通话,也是深圳科技创新的见证。
精益求精打造高水平展览
除了照片带来的直观感受,展览也极富设计感,通过强化版面构图设计、色彩搭配和各种展陈方式,生动展现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
据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乔文杰介绍,为了凸显庄重且喜庆的氛围,展览将黄和橙作为整体主色调,个别板块突出重点,比如涉及大湾区或科技的板块,使用蓝色为背景色,涉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则使用绿色为背景色,通过不同颜色调节看展节奏。同时,整个展览还以起伏的线条、多样的几何状做串联,凸显立体感。
此外,在老物件的陈设上,展览坚持高还原度。“比如一进展区的石板路、左右两侧的店铺,我们都尽力还原了当时边陲小镇、过境耕作的特色,虽然‘改革开放前的深圳’这个展块面积很小,但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包括摆摊用的蔬菜和鱼,都是咨询了水产博士后才放置的。从商店门牌到里面售卖的货物,这些物件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随便加,要让人看了产生代入感。”乔文杰说。
崔孝松介绍,为打造一个精而美的高水平展览,工作团队从内容板块的划分、到每个展板的呈现都精益求精、不断优化。展览中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展品都要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还要有跨越时空的冲击力,为了一张照片,工作人员们要反复比对和挑选,绞尽脑汁。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