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党建引领与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下,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路径,深度融合党建与非遗传承,近日开展“匠心向党·薪火传承”党员传统非遗手作活动。通过让党员亲手体验篆刻、竹编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红色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使党员在金石刀笔与竹条交织中重温奋斗历程,强化使命担当,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社区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凝聚。

在“方寸见初心”篆刻工坊中,党员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赤湾左炮台、改革开放标志性符号等红色元素精心镌刻于方寸印章之上。活动现场金石声脆,党员们凝神屏息,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一笔一划勾勒历史脉络,一凿一刻铭记初心使命。一枚枚印章成为可触摸的红色记忆载体,既再现了传统篆刻技艺的精髓,更让党的历史在艺术创作中鲜活起来,实现了“党建+非遗”从形式到内涵的创新突破。

“竹韵回响·赤湾记忆”——党员手作交流活动则以竹编非遗为媒介,邀请老党员结合“粮票年代”“渔村改造”等历史节点,生动讲述“竹编里的赤湾往事”。党员以竹条编织赤湾地标轮廓,在铃铛间穿插贝壳、零件等元素,创作出象征“山海回响”的竹编作品。老党员王师傅一边演示编竹技巧一边感慨:“这竹条就像咱们赤湾人的韧劲,再难的日子也能编出花来。”作品碰撞出的清脆铃声,寓意党组织内“甜蜜共享”的团结精神,强化了“我们都是赤湾建设者”的共同体意识。

此次活动通过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的创造性结合,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文化认同与政治素养,更开辟了党员教育的新阵地。未来社区将持续深化“党建+非遗”模式,让篆刻印章、竹编作品等成为流动的红色教材,推动非遗传承与党员教育双向赋能。当党员们将亲手制作的篆章盖于承诺书、将竹编作品悬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些融合了党性与匠心的作品,正持续释放着凝聚人心、赓续血脉的力量。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