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群 李蓓 方丽敏 林伟梁/文 杨奕/图
▲本报记者探访上合烧骨店。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民以食为天”。
45年来,深圳拔节生长,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虽然,现代化让许多城市无限趋同,但有两种东西仍旧在对抗着现代化的洪流:一种是方言,另一种是美食。
作为有历史脉连、有奋斗故事的宝安,这里不管是人或物,都给来过的人、待过的人、生活在这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深圳最老城区的宝安,这里诞生过许许多多的美味,而有一些味道就像旧时光里的邮票,一拆封就涌上心头。
今天,带大家走进宝安三家老店,咂摸历经岁月沉淀的老滋味。
上合烧骨
46年的坚守,让美食与非遗相逢
在宝安人的记忆里,上合烧骨是一盘绕不开的滋味——从1979年开业至今,已有46个年头,比深圳经济特区还“大了一岁”。
▲在宝安人的记忆里,上合烧骨是一盘绕不开的滋味。
因其曾在上合旧村扎根,故取名“上合烧骨”。第三代传人黄志谦指着店里的老照片说,“我爷爷就是在上合村的大祠堂旁开了第一家店,那时候还叫上合大排档,后来才改名上合烧骨。”随着城市发展、时光变迁,烧骨店后来迁至上川市场附近,又在新安六路开了分店。地点更换,但滋味依旧。
上合烧骨以瓦缸烧骨闻名,桌桌必点。黄志谦说,烧骨制作方法是将大量炭火放至瓦缸底部,等烟排尽瓦缸内达到高温时把用秘制酱料腌好的整扇排骨放入瓦缸,慢慢用炭火烤熟。当天我们亲历烤制过程,烧骨烤好后色泽金黄,咸香味和烟熏气不由分说地钻进鼻子。2023年,因其特殊的“烧骨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食与非遗相逢,展现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不断传承的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的风土人情。
因美味诱人,美名传扬,深圳乃至珠三角城市都有老饕慕名来打卡,但平日大多是本地人、老街坊来吃。一到饭点,小店逐渐热闹,熟客进店连餐牌都不看,直接下单开吃;也有人早早电话下单,来了拎上三五份就走。
小时候,爷爷会将刚烤出缸的烧骨,切一长条排骨给黄志谦,他拿着在村里边玩边啃,周遭的小朋友边追边流口水。从小到大,黄志谦身边的同学、小伙伴,都是上合烧骨的常客,得知他是“少东家”都羡慕不已。偶尔遇到不认识的人,听说上合烧骨是他家开的,“哇”之余会接上一句:“那是我从小吃到大的。”黄志谦每次听到都觉得很骄傲。
直至从老爸手里接过店面,黄志谦才知道父辈有多辛苦。“早上6点半就要开始忙碌,排骨送到店里后,清洗、腌制、烤制,手脚忙个不停。”黄志谦说,烤制房里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在里面待着像焗桑拿,没几分钟衣服就全湿了。
谈及未来,黄志谦说,他要将上合烧骨发扬光大,除了保留原有的技艺,还想开发更多种口味的烧骨给食客更多的选择,将上合烧骨开进大型商超、高档食肆。他还希望上合烧骨能做成百年老店,进入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铨利饼家
45年老店,三代人的甜蜜传承
对许多宝安人来说,关于家、关于团圆、关于喜庆的味道,是从铨利饼家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黎宝与温镜清儿子温庆全结婚后,成为铨利饼家第二任老板娘。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天清晨,当西乡河掠过第一只飞鸟,河边簕杜鹃承接第一缕阳光,扎根宝安真理街45年的铨利饼家便亮起了灯,充满麦香和甜香的味道慢慢溢出烤箱,弥漫开来。这香味里,藏着三代人的光阴,和一座城市的甜蜜记忆。
故事追溯到1928年,年仅6岁的温镜清跟随母亲到香港讨生活,在一家糕饼店当起了学徒。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温镜清回到宝安,在一家酒楼做糕点师傅,随后成家立业,先后有了6个子女。
48年后(1976年),为了养活一家人,温镜清悄悄在石头街开了一家没有招牌的饼铺。“那时候的政策不允许个体经营,所以只能关起门来做生意,买东西都是通过窗口交易。”铨利饼家第二代传承人老板娘黎宝说。
直到1980年政策放开后,温镜清才拿到了经营许可,取名铨利饼家。这一年,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铨利饼家的“嫁女饼”。
传统喜饼是铨利饼家的根。深圳有句俗语,叫“嫁女饼唔悭得(省不得)”。宝安本地人嫁女儿一定要送礼饼给亲戚朋友,又叫“派饼”,是传统的婚嫁习俗。一般由男方敬上礼饼到女家,女家以礼饼、香、茶敬天地、敬祖先,为新人祈福。女方将礼饼和请柬一同送出,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参加婚礼。如果男方送的数量不够,女家再添喜庆,自己购买,配合请柬数量送出邀请。
做饼数十年,铨利饼家始终坚持手工制作传统喜饼。喜饼不是一个,而是一套:一对太婆饼寓意新人白头偕老、几代同堂;一对绫酥,一黄一红,寓意有男有女、阴阳相继;一对合桃酥,寓意金玉满堂、阖家团圆;一对大蛋糕寓意升官发财、蒸蒸日上。
这充满美好祝福的喜饼,不知见证了多少宝安新人的甜蜜与喜悦。“当年为了娶我,他们家整整做了三天喜饼。我爸爸觉得特别体面。”黎宝笑着说。
铨利饼家能开45年,更多的还是依仗老手艺和好滋味。酥皮要手擀108层,馅料遵从传统配方和手法,特选规格的咸蛋黄要腌足25天以上——40多年来,这些数字,从未变过。
温镜清留下的笔记被铨利饼家视为 珍宝,黎宝笑称这是他家的“天书”。如今的“天书”纸张泛黄,又薄又脆,但工整秀美的钢笔字清晰可见。“我们很多的配方还是按照笔记上的来。在生产中遇到很多新问题,有时候在这里也能找到答案。”黎宝说。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过去的石头街是宝安的经济文化中心,45年后,改名真理街的老街褪去繁华,成为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街区。铨利饼家橱窗里也不再是单一的喜饼,各式面包、西点、饮料摆满橱窗,但在老街坊的味觉地图上,这里的坐标从未改变。
第三代传人逐渐接过父辈的事业,学管理、开分店、推新品、拍视频……铨利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传承,关于坚守,关于如何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留住一份值得慢下来的甜蜜。
新宝、新世界餐厅
27年炉火不熄,守护“家的味道”
深圳人的吃饭首选里,一定会有茶餐厅。“做人呢,最紧要开心”、“做人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肚饿吗?帮你煮碗面啊。”无论是在港剧里还是香港电影中,茶餐厅不仅是一个用餐的场所,也是许多经典场景的发生地。
▲新宝、新世界餐厅的烧鹅仍坚持传统手艺现烧现卖。
作为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茶餐厅同样在美食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宝安,拥有27年历史的老字号新宝、新世界餐厅堪称本土代表性茶餐厅,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温暖着宝安人的生活日常。
1998年,创始人带着香港团队跨过罗湖桥,驻足于宝安,成为这个城区首家港式连锁茶餐厅。而后,从“新世界”到衍生出的“新宝”“添饭”子品牌,众多分店像老树盘根,深深扎根于宝安。宝安人说起它,不说店名,只一句:“去我家楼下那间。”
“这里的街坊懂味道,也认诚意。”新宝总经理陈伟雄道出了品牌长青的秘诀。针对宝安本地居民与写字楼白领的需求,餐厅精心设计6套菜单,一碗黯然销魂饭、一只酥脆爆汁的乳鸽、一份烧鹅腿饭,都是经年不变的招牌美味。
▲新宝、新世界餐厅的新店开进了商场,特意换上深色木质感的复古卡座。
市民范女士每逢忙碌无暇顾及准备饭菜的时候,就会给家里的两个孩子点上两份外卖——新宝、新世界餐厅的“黯然销魂饭”;无独有偶,市民余女士每次带孩子出去上课,午餐时候都会带她们上万达广场的新世界餐厅吃上一份烧鹅腿饭。“妹妹特别喜欢吃,一个人就能干掉一整份饭,而且每次都只点烧鹅腿饭。”余女士笑着说。“纠结吃啥的时候,去吃他家准没错。”这是宝安人对新宝、新世界餐厅的最高评价。稳定的出品意味着稳定的客流,这个味道陪伴了宝安三代人。
当45岁的深圳经济特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奔向未来,新宝、新世界餐厅依旧不紧不慢,用27年如一日的炉火香气,守护着宝安人餐桌上的浓浓烟火气。
人们常说的“个中滋味”,说的是菜饭也是生活。时代向前,肴变万千,但总有一些老滋味,越咂摸越有味道。饭菜如是,生活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