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 深圳,先行示范再出发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跃
08-26 09:23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这里不仅是科技的沃土,也是文化的容器;不仅是经济的引擎,也是民生的港湾。这就是深圳。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5周岁了。

今天,我们站在了一个伟大城市和一个伟大时刻的交汇处。

对这样一个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强、以改革为成长关键词的城市来说,

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很少有哪个地方像深圳一样,历史的密度是如此之大。从蛇口的开山炮响,到那一根已成为国家二级文物的土地拍卖第一槌,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第一个打破“大锅饭”实行超额奖励,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第一块土地拍卖成交……这些“破冰”之举,不仅改写了深圳的命运,更重塑了中国经济的版图。

这些年来,深圳这座“改革之城”“创新之都”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勇立潮头。梳理起来,在深圳的发展史上,2019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战略定位。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深圳,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几个月后,也即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为深圳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深圳承担起更为重大的使命。

为什么是深圳?

事实上,伟大使命的赋予早已有迹可循。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就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鼓励深圳先行先试;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寄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确立了战略定位、战略路径和保障措施。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鼓”,由此擂响。

先行示范区的新身份、新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经济特区特别的关怀与厚爱,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特区本身发展的成就和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中地位的一次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成长为一个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者,无疑将更充分发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价值,进一步拓宽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并获取可复制可借鉴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也就是说,深圳将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自贸区”“经济特区”等概念, “先行示范区”对标的不是具体的经济和贸易制度变革功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宏大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由三个要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先行”意味着走在前面、处在第一位,“示范区”表示探索一种普遍性的制度模式,它将为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树立一个新的高峰,为国家一系列战略形成新的带头效应。

高质量发展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深圳的根本出路,殷切寄望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深圳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深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锻造新质生产力,全力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连续两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双第一”,蝉联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20+8”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深圳正处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深圳要做好统筹推进文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为经济划上一道“高位攀登”的向上曲线。

法治城市示范

45年来,深圳的法治建设始终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从早期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的新时代使命,深圳一直努力把法治锻造成最强核心竞争力。

2021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要求深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模式和路径,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典范。五年来,深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深圳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18项经验成果获中央依法治国办肯定,深圳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破产制度突破创新等11项法治改革成果入选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典型经验,被国家相关部委面向全国推广。

城市文明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圳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价值引领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深圳是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文博会和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双子星”相映生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咏春》《深AI你》等一系列强势出圈的深圳原创文艺精品,成为深圳的文化亮点,提升了深圳的文化能见度;文博会、设计周、读书月等深圳“文化名片”,更是精彩纷呈。

与改革开放同频,和创新发展共振。深圳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在这座文明城市的丰沃土壤上,培育起一座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深圳是我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说,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志愿服务发展史。从1989年的19名电话接线员义工,到如今超过400万名注册义工;从成立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即深圳市义工联,诞生国内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到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城市的关爱精神、志愿精神在不断发酵与沉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显然不仅仅与城市的高楼大厦、红花绿草有关,还与城市的文明品位有关。作为经济特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更多积极探索,立足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塑造与深圳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

民生幸福标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圳始终把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在教育领域,深圳打出“扩量提质”组合拳,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等名校的分校开到了原特区外。在医疗领域,深圳构建起“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体系。“顶天”即引进高水平医院,近年来,一批“国家队”医院落地深圳;“立地”即强基层,全市社康中心实现社区全覆盖,过去一年,深圳人的“健康福利”持续上涨,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在住房领域,深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在养老领域,深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民生七优”幸福标杆,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展望未来,深圳当继续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用无数人的“体感”来进一步确认,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可持续发展先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圳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探索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的新路径。

比如,率先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山海连城”的城市格局,目前全市有公园1320个,今年将再新建改造35个。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正通过共建花园以及“公园+商圈”“公园+医院”等模式,打破公园边界,不但让公园与公园互联互通、连片成网,还让公园与城市相融相汇,让公园深入城市肌理,不断丰富全域公园城市的内涵。深圳还通过绿道、碧道、古驿道串联起梧桐山、马峦山、塘朗山等山体,形成密集的生态游憩网络。实践证明,深圳的绿色转型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发展的新动能”。

改革开放,永远的现在进行时。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为深圳“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这是2020年印发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将继续以“闯”的精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创”的劲头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干”的作风增进民生福祉,将五大战略定位转化为更显著的“示范效应”。

南海之滨,东风又起。前海深港合作区的蓝图渐次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实验室彻夜不熄,广深港高铁与广九铁路在时光中交汇成诗……这里不仅是科技的沃土,也是文化的容器;不仅是经济的引擎,也是民生的港湾。这就是深圳。四十五载不懈奋斗,深圳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再出发,正如深圳湾的潮水,永不疲倦地奔涌向前。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