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5周年|从蛇口“第一炮”到万亿数字产业,谁在提供加速度?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08-26 20: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从1980年蛇口工业区响起“开山第一炮”,到如今成为全球公认的“创新之都”,这座始终以“试验田”“排头兵”为使命的城市,已完成从“经济特区”到“数字先锋”的发展跨越。

1992年,深圳率先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数字产业萌芽铺路;2009年,深圳启动“智慧深圳”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智慧城市试点;2019年,深圳出台5G专项政策,2020年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迈入5G时代;2024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位居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百强第四......

45年来,在深圳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浪潮中,以华为、腾讯、比亚迪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始终站在身后提供着重要技术支撑,它们与深圳共生共荣,共同推动这座城市从“制造大市”向“数字强市”迈进。

深圳数字经济正纵深发展

深圳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2024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0%;

2024年1-11月,深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24230.9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互联网和软件业合计营收规模破万亿,较2020年翻一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9%......一个个“向上”的数据,都彰显着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在政务领域,深圳构建起“全市一朵云、全城一张网”的数字政府架构,基于鲲鹏技术路线的政务云已为70余家市直单位提供数千台云主机,承载“i深圳”等近500个业务系统,95%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产业层面,截至2025年,深圳市重点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率已达到100%。培育出比亚迪、欣旺达等一批“灯塔工厂”,形成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

在民生领域,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场景深度落地,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数字改变生活”的科技温度。2024 年,深圳在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脱颖而出,荣膺 “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的殊荣。

深圳数字经济在纵深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深圳各领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一根灯杆的“36变”

2022年11月上旬的一个下午,一辆出租车缓缓停靠在深圳福田区市花路边,正当司机盯着自己左侧的建筑工地出神时,车外传来一声:“此处不能停车,请尽快驶离”,司机不敢停留,立刻驶离现场。

向司机“喊话”的并非执勤人员,而是市花路边上的一根“灯杆”。它也不是普通的路灯,而是“多功能智能杆”。在这段一百多米的人行道旁,像这样的灯杆共有5根。

这些新型基础设施集齐了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功能,比如:45号杆搭载5G基站实现远程视频巡检;47号杆能自动识别违停并语音驱离;53号杆可实时统计人流车流并监测空气质量......它们能“看”能“听”、会“思考”,被誉为深圳这座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

这是深信投联合华为打造的智慧政务样板。双方通过“网算一体”环网架构,将传统单一功能的灯杆升级为集36项应用于一体的“数字站点”。截至2024年,深圳已建成此类智能杆超3万根,2025年将突破5万根,逐步织密城市数字感知网络。

市花路多智能智能杆分布图。来源:深信投

AI让传统工厂车间焕发活力

在深圳龙华区赢领智尚智慧工厂,高端女装的生产流程已经被数字技术重塑。过去,一款女装150余道工序的分配需要花费40分钟手工规划,工人常因“等活”导致效率低下。如今,华为与赢领智尚联合开发的“员工技能矩阵算法及工序智能分配算法”,可自动匹配员工技能与工序需求,5分钟完成排班,工作效率提升15%~20%,新员工培训周期从半年缩短至1个月。

深圳龙华区赢领智尚智慧工厂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深圳宝安沙井的捷和电机车间。依托华为Wi-Fi6全无线工厂网络解决方案,车间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工人手持PDA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物料溯源录入,避免了传统手工记录的误差;华为打造的异地容灾数据中心,更解决了捷和电机在深圳、江西两厂“断电断网即停产”的难题,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10秒完成一次全量影像数据传输

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通过引入AI辅助数字化病理,和打造F5G-A万兆光网基础设施,已解决医生人工检测效率低、患者排队时间长以及医生工作量大等诸多问题。

以AI辅助数字化病理诊断为例,其一般涉及6到10张图片,每张大小为1GB~3GB,单个患者的病理切片检查数据量高达10GB以上。传统网络上传一份病理数据需要2分钟,集中上传时间更长,网络瓶颈严重限制了AI辅助数字化病理的应用效果。

为突破网络瓶颈,华为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联合创新,基于50G PON技术打造了F5G-A万兆光网,如今,仅需10秒即可完成一次全量影像数据传输,显著提升了医院诊疗效率,减轻了医生工作强度,并进一步提高了数字化病理切片的接诊率。

南山区人民医院引入AI辅助数字化病理

深圳迈向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以上实例是深圳千行百业智慧化升级的缩影,也是深圳数字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

可以看到,在深圳多年的数字经济建设中,华为等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5G等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还是鸿蒙、欧拉等操作系统的创新和升级,都成为深圳产业跃升的重要推手。

站在45周年的新起点回看,深圳的数字蓝图更加清晰。根据深圳市“十四五”规划,2025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预期达31%;2025年深圳将实现“双千兆”网络全域覆盖;政务服务“秒批”事项占比超 90%......从政策布局到技术落地,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服务,深圳以清晰的目标、扎实的成果,勾勒出数字时代的城市新图景——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如今,在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众多科技企业的协同发力下,深圳已经迈入了“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行列。

未来,这座诞生过改革开放奇迹的城市,将继续以数字经济重要抓手,在全球数字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深圳智慧”与“深圳方案”。

编辑 朱珈仪 审读 洪鹏辉 二审 崔莹莹 三审 刘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