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的深圳样本 | 地表精灵:深圳的魔性与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任宪平
07:29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从穷乡僻壤到摩登都市,深圳45年间留下了太多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杰作。王海军的镜头,似乎永远不够用。他记录的影像一帧帧闪过,留下“蓝星孤岛”向“地表精灵”演变的清晰轨迹。

退休多年的王海军只要有空,就会带上相机去小梅沙,记录它的新变化。

这里有深圳首个文旅业态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改造工程现已近尾声。沙滩还是那片沙滩,小梅沙却已今非昔比。

王海军记录的不仅是小梅沙的变迁,更是一座年轻城市改造地球、挑战极限的智慧胆识与“创作”历程。

从穷乡僻壤到摩登都市,深圳45年间留下了太多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杰作。王海军的镜头,似乎永远不够用。他记录的影像一帧帧闪过,留下“蓝星孤岛”向“地表精灵”演变的清晰轨迹。

▲深圳城市风光。资料图

千里之外,煎锅“滋滋”作响

南山区的一间操控室里,光线柔和。30岁的算法工程师王启明头戴VR设备,神情专注,双手挥动、抓握、调整。

突然,一声清晰而诱人的“滋滋”声钻进他的耳膜。

声音发自1800公里之外,山东日照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里。

那里,名为“Atom”的人形机器人正精准复制王启明的每一个动作。它稳健地走向冰箱,灵巧地打开门,一只手取出冷冻牛排,在煎锅中放下黄油;另一只手摸摸牛排的熟度,不时给牛排翻一翻面。

“搞定!”王启明嘴角一扬。Atom已将那块煎得金黄焦香、热气腾腾的牛排,稳稳当当地端到了餐桌旁。

这场看似科幻的场景,是王启明和团队的攻关成果。

五年前,王启明毕业后来到深圳逐梦。“我们正在做的是打破空间阻隔,让‘远在天边’变成‘近在眼前’。”他脑海里装满了各种“异想天开”的图景:外科医生无需做空中飞人,在深圳就能操控机器人,为偏远地区的危重病人精准手术;异乡游子通过屏幕和机器人手臂,就能为父母端上一杯温水……

在深圳数以万计的人工智能阵列中,王启明是新锐力量的代表。2025年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典型AI企业有2887家,AI产业规模3685亿元。

近几年,深圳持续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规划建设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已发布AI大模型的企业就有232家,AI应用场景500多个,全市投产算力超12000P。王启明所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单南山区就有优必选、众擎等“八大金刚”。

▲工人在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内操作设备。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滩涂之上,崛起繁体的“梦”

梦海大道与前海大道交汇处,一片黑白相间的现代建筑群格外醒目。其轮廓形似繁体“梦”字——这里便是深港青年梦工场。

香港青年郭玮强还清晰记得刚来时的情景。2016年初,他带着在香港研发的智能行李箱技术,慕名到前海创业。一个办公场地,一个住宿,是他最愁的两件事。走进梦工场,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串钥匙:“300平方米办公场地,第一年租金全免,人才公寓步行10分钟就到。”拎包入住的创业政策,立即驱散了郭玮强的烦恼。

更让他惊喜的是,港澳居民在前海就业可以免办就业证,同伴当天就能入职。“深圳的政策扶持、科技配套和大湾区的产业链,帮助我们半年内就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了量产商品。”郭玮强说,他的香港业务聚焦研发,前海基地专注生产和市场,现在估值超过1亿元。

郭玮强还有了新的身份:前海梦工场企业发展负责人。他经常为香港青年宣讲创业政策。“我们准备扩大创业孵化器的服务半径,帮助更多香港青年扎根前海。”郭玮强已从追梦人变成引路人。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资料图

郭玮强的故事,是成千上万创业者的缩影。

深圳将政策的精准度、产业的完备度、服务的温度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生态。2024年,深圳新增经营主体56万户,总数超440万户,总量、创业密度都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深圳,创新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冒险,而是一座城与无数人携手共赴的星辰大海。

一栋楼内,听见产业链的“心跳”

在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柯赛标识智能公司副总经理凡钟俊,终于不再为搬厂发愁了。

“以前租厂房总在搬迁,不敢装修,员工难留。”站在崭新的垂直厂房里,凡钟俊指着正在调试的全自动生产线,很是自豪:“这条线过几个月就能做成‘黑灯工厂’,夜里完全不需要人。”

“现在有了自己的厂房,我们就敢投入、敢规划、敢发展。”凡钟俊介绍,一层是生产车间,二层串联起研发、生产、包装全流程;十层4000平方米,办公区与展厅有序分布,还配套了健身房、休息区。

“深圳的‘工业上楼’不只是把工厂搬进高楼,更是工业大市的自我革新。它让企业有了根,有了未来。”凡钟俊说。

45年来,深圳在有限的空间里,不仅倒逼出了“向上要空间”的智慧,更拓展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2024年,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超18.4亿元GDP,遥遥领先全国所有城市。

世界经济十强市、中国工业第一城、中国外贸第一城、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城……这些“头衔”,没有哪个不是“奇迹之城”用智慧和汗水干出来的,没有哪个不是“创新之城”经年累月闯出来的。

有学者这样描述深圳的“无限可能”:45年前,它在地球上还是一座孤岛一片荒原;45年后,它是那么高大、耀眼,就像蓝色星球上的精灵,神秘而熟悉、睿智且有力量。

山脊线上,触摸城市的脉搏

傍晚,晚霞浸染梅林山。

廖广均,被山友称作“鲲鹏径一哥”的资深徒步者。只见他手臂一扬,无人机“呜”地飞向天空。手机屏幕闪烁,定格在鲲鹏径第65公里。

这条长200多公里的绿色脊梁,是廖广均丈量城市的标尺,也是他解读这座生态城市的独特密码。

“快看!三重视野在这里折叠了。”廖广均用手比划出一个120度的弧线。他的左侧是葱郁山林,右侧是深圳湾的碧波,前方是勾勒繁华天际线的福田CBD摩天楼群。

“神奇吧?深圳不是钢铁森林,它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山海之间。”他感叹。

“我与深圳有特别的缘分,8月26日是特区生日,也是我的生日。”廖广均说,这个缘分给了他坚持探索城市的动力。

从凤凰山飞云顶到七娘山大雁顶,这条200多公里的山脊线,廖广均已经用双脚丈量过10次。他的硬盘里,装满了滚烫的数字:2024年,背负20公斤装备,完成7天6夜极限穿越。226公里徒步里程、16323米海拔升降、35万步足迹、84小时不间断直播,是他记录这条步道变迁的“活地图”。

这条穿城而过的山脊线,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意义,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理念的独特隐喻。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说:“在中国一线城市中,鲲鹏径是唯一贯穿城市核心的山脊线。在过往4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里,能保有如此一条路,实属难得。”

明天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的45岁生日。廖广均会再次踏上鲲鹏径:“我想告诉每一位市民,在这条路上,你能触摸到城市最真实的脉搏——既有自然的呼吸,也有人类创造的奇迹。”

地表上的深圳,已然“升维”。一个在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之间自由折叠的“超维之城”正在显现。

一位长期观察深圳的专家如此感叹:深圳的“高质量”,从来不是简单的GDP数字,它没有边界、也没有极限值;深圳的“现代化”,也从来不是一味堆砌高楼大厦,它没有哪怕一块天花板。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任宪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