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史2024》:城市文化的深度书写与时代价值

阮清方
02-03 15:55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深圳文史2024》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史专辑,它以建筑和场馆为线索,展现了深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变迁。

文化自信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深圳文史2024》的出版,正是对这一时代号召的有力回应,是深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

匠心独运的结构布局与文化承载

《深圳文史2024》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深圳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它以建筑和场馆为切入主题,讲述深圳的城市历史变迁,正是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践行。它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全书分为历史遗存、深圳地标、传统村落、特色学校、文体设施和特稿6个部分。这种结构安排全面而系统地涵盖了深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文化载体,引领读者深入探寻深圳的文化脉络。建筑和场馆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像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它以仿唐建筑为主体,以盛唐文化为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结合,成为了西安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盛世的辉煌。又如北京的明清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它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皇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深圳文史2024》中,历史遗存部分收录的6处具有重大影响、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的遗存建筑、遗址、街区,是深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深圳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深圳地标部分的国贸大厦、上海宾馆等,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是城市的物理坐标,更是深圳精神和改革开放文化的象征,记录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传统村落部分的大芬村、南岭村等14个村落,展现了深圳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大芬“中国油画第一村”的美誉更是体现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特色学校部分的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是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文体设施部分的深圳大剧院、深圳书城等,丰富了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是城市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而特稿部分的深中通道,作为一项伟大的世界工程,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壮举,更蕴含着深圳敢闯敢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

文化之力推动城市前行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在当今时代,城市竞争力包括物质、人才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物质是城市的基础,人才是城市的核心,而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个性,能够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深圳文史2024》书中的建筑和场馆见证了深圳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变迁。从早期的传统村落建筑,到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地标建筑,再到如今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深圳的故事和记忆。这些建筑不仅为深圳人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成为了深圳文化的重要符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深圳的文化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人才汇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圳对文化的重视和对建筑等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引领深圳高质量发展

文化,作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为这座城市的持续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比如世界之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创造了中国文旅奇迹,为深圳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之窗接待了近1亿人次的游客,累计营收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并接待了500余次各国领导人的访问。又如大芬村的油画产业,通过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深圳文化产业的一个成功范例。

同时,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容小觑。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凭借其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此。《深圳文史2024》中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科教兴市的璀璨明星》一文对此有明确记载。与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教育资源的老牌城市相比,深圳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并无先天优势,但深圳敢于大胆探索创新之路,设立“深圳虚拟大学园”,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开创了“一园多校、市校共建”的招研引智模式,成功打造了全国最集中、最多元、最国际化的大学机构集聚区。截至目前,园区内已汇聚了71所国内外名校,累计培养各类人员52.1万人,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外,文化还能够凝聚深圳人民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深圳发展。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共同创造了深圳的辉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纽带,能够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深圳文史2024》中“深圳地标”所选的平安金融中心,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平安金融中心整体建筑地下室5层,分为A、B两座塔楼,地上塔楼118层,楼高600米,是深圳的新地标建筑。项目团队在方案设计、结构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实现了多项突破和创新,创造了行业难度之最。同时,塔楼幕墙设计充分考虑了风荷载、地震作用和热能等因素,并在选材、审美、环境友好以及后期维护保养等方面都融入了人文关怀,使整个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再到管理都充满了高科技的工匠精神,也让这座城市巨构空间蕴含了难得的人情与温度,彰显了深圳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以及深圳人民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创造世界建筑史奇迹的伟大力量。

总之,《深圳文史2024》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史专辑,它以建筑和场馆为线索,展现了深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变迁。它的出版,不仅是对深圳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也是对深圳未来发展的一种激励和引领。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深圳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圳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深圳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