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大树,请问您的枝条是一双双温暖的手吗?”“亲爱的榕树:你那粗壮的枝条是否已经延伸到盛夏的末端?”……
8月15日,站在一幅幅见证潮汕地区历史风貌的古树名木作品前,孩子们与古树展开了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对话”。
引导孩子们与百年古树对话的,正是曾在汕头南澳岛支教的深圳实验学校教师、《我在海岛当老师》作者周其星。
这场在汕头万象汇举行的“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主题作品展览由汕头市文明办、汕头市教育局、汕头市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创作者通过摄影、绘画、作文、手抄报等形式,既反映“守护百年古树”的美好心愿,也彰显汕头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此前,“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主题作品巡回展的足迹已经遍及当地十余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将古树保护与文明实践、生态教育深度融合,在全市掀起守护古树的热潮,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文明力量。
8月15日,正值“全国生态日”,汕头将“古树”首次搬到了人流密集的大型商超。周其星的到来,则让这场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呈现了更富有诗意和温度的打开方式。
“诗意”老师让南澳海岛绽放诗歌光芒
周其星是深圳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科院首批入库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周其星主动申请,从深圳来到汕头海岛,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支教生涯。
周其星深信,诗歌能打破城乡教育的隐形壁垒,能以语言重塑乡村儿童的精神宇宙。他带着学生读金子美玲的诗,读阿多尼斯的诗,读海子的诗,读狄金森的诗。
在他的耐心引导下,岛上的孩子们发现:原来身边的山海草木,都能成为诗歌的主角。他们逐渐掌握了写诗的基本技法,学会了《赞美一棵春天的树》,他们品尝了《夏天的味道》……孩子们给自己取笔名,学会了把海浪的声音写进诗里,把渔船的剪影藏进韵脚。
周其星还设想了一系列“海岛课程”,将南澳岛的“风、浪、礁石、渔民生活”融入课程设计,尝试开发“拼图式海岛课程”(如“石”“食”“寺”等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索家乡。诗歌中频繁出现的“灯塔”“渔获”“潮声”,成为连接乡土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符号。
回到深圳之后,周其星根据支教经历,写了一本教育手记《我在海岛当老师》,让海岛的诗意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今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南澳县教育局、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我在海岛当老师》新书首发式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举行,周其星与孩子们再度诵读了动人的诗行。
8月15日至19日举行的2025南国书香节汕头分会场活动,特地邀请周其星作为深圳对口汕头教育帮扶协作支教老师代表,与读者进行海岛阅读故事分享,推荐好书、好老师及乡村教育故事。
与古树对话守护“绿色记忆”
当“全国生态日”遇上“南国书香节”,当脉脉书香邂逅生态文明,会绽放出怎样的芬芳?
“诗歌用最轻便简单的方式,直奔最重要的主题、最核心的内容。”陪着孩子们一道看展的周其星跟随小讲解员的脚步,在一幅幅古树主题作品前驻足沉思。
“大家看这幅作品里,古老的树与托腮的孩子同处一个空间,这种冲击力藏着最动人的故事。”周其星向孩子们分享了展览中一棵树龄达1200岁的古树故事,“今天主题是‘汕’护古树,‘汕’也是‘善’的谐音,提醒我们要善待古树、善于保护古树。”
重返汕头的周其星选择以诗为媒,带领孩子们走进古树的世界。在他的讲述下,晦涩的古树知识变成了灵动的诗句。
“我是一棵大树/一摸我就感到害羞”“树的思想是它的根/树的烦恼也是它的根”“鸟是树叶/树是家”……昔日南澳学生创作的古树主题诗歌,成了周其星最生动的注释。
他还向现场的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在南澳岛后花园村认识的百年中华楠古树故事,用亲身经历传递古树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周其星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笔,在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对古树的美好寄语。充满童真的文字里,藏着诗歌赋予的表达力,更藏着对古树最纯粹的守护之心,让文明传承变得可触可感。
“每一圈年轮都是岁月的诗行。”活动中,周其星还引导孩子与家长参与古树认捐行动,为孩子们送上签名版《我在海岛当老师》,并为他们颁发“古树守护卫士”证书,鼓励孩子们去认识身边的古树,去了解它的树名树龄,去跟它们建立联系,去认一个“树朋友”。
文明创建、文化赋能,是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作为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的一名参与者,周其星用真挚的诗句,在深汕协作的沃土上,撒播下一粒粒诗意的种子,也让“诗潮涌动南澳岛,教育共筑山海桥”的佳话传颂得更深远。
(备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南方Plus、汕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