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王光锁:手下有术,心中有数,精准诊断,极致关怀

晶报记者 黄佳仪/文 受访者供图
08-19 11:32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医20余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王光锁用医德铺就一条患者的信赖之路,用医技治愈上万名早期肺癌患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德为医技之本,医技为医德之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身为医者,唯有坚守这副“灵魂与筋骨”,方可行道致远。从医20余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王光锁用医德铺就一条患者的信赖之路,用医技治愈上万名早期肺癌患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凭借极致精准的诊断,我们得以把“肺癌阻击战”提前到毫米级的萌芽阶段,既在第一时间锁定真正的早期癌变,让患者免于错失最佳治疗窗口;又能果断排除良性结节,避免过度手术带来的创伤与焦虑,守护每一位患者的身心健康。——王光锁

肺癌号称“全球第一大癌”,其新增与死亡病例的攀升皆令人触目惊心。在抗击肺癌的道路上,王光锁始终追求“两个极致”——极致微创的手术方案与极致精确的规范诊断,挽救了无数患者珍贵的生命。

手下有术,心中有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胸外科手术常常需要开胸断肋,巨大的手术创口令许多患者闻之色变,不少人也因此遗憾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王光锁明白,传统的开胸术式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疼痛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身心都会造成显著影响,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的风险更大。如何让肺癌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如何让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问题日日夜夜在他脑海中盘旋,化作一道道必须攻克的关卡。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光锁奔赴国际顶尖医学中心,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利用公派学习的机会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他远赴德国,跟随国际著名胸外科专家Erich Hecker教授研修,学习如何在术中将出血量控制到最小;之后,他又前往西班牙,研修“单孔之父”冈萨雷斯教授的单孔全胸腔镜技术,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触与推广单孔手术的医生。

“我们坚持将‘极致微创’的理念贯穿于肺癌手术全过程,为的就是让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依旧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王光锁说道。

曾经复杂的胸外科手术,必须通过开胸来根除病灶,而单孔手术的广泛应用意味着肺癌患者可以借助最小的创口赢得最大的生机,是当之无愧的“小创口、大获益”。不仅如此,王光锁还将单孔全胸腔镜技术进行了优化改良,使其更适合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实现了切口微创、组织微创和功能保护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他举办了14期技术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2012年,王光锁率领手术团队完成了国际首例单孔全胸腔镜袖式肺段切除,为一位69岁的肺癌患者根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其肺功能;此外,团队率先将“低位膈神经精准肌松”技术应用于自主呼吸麻醉,实现术中肌松“点到为止”的精准控制,让“极致微创”更进一步,稳稳走在技术前沿。

▲深圳市人民医院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追求极致的技术

然而,王光锁对“极致微创”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手术机器人技术,这一领域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自2019年起,王光锁便率先投身手术机器人的学习与实践,目前已带领团队完成80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其中绝大多数为复杂疑难病例。凭借对1厘米以内“超微切口”的极致追求,他们将患者术后恢复期平均缩短了50%。

在他看来,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精准性高、稳定性好、手术创口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能够为癌症患者带来极致微创的治愈效果。

“通过整合自主呼吸麻醉、单孔技术、肺段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加速康复外科等理念和手段,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现已实现了切口微创、组织微创、麻醉微创的‘三重极致’,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王光锁表示。

▲王光锁进行机器人胸外科手术演示。

手术室外的挑战

肺癌是深圳市发病率排名第一的癌症,如果患者能在早期进行规范治疗,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都能大大提升。近些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肺结节患者走进了王光锁的诊室。肺结节是早期肺癌的表现之一,如果恶性结节没有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危及生命,相反,如果良性结节被“误认”,则会造成过度治疗。不少患者在体检中查出结节后寝食难安,其实,只有5%-10%的结节为恶性,该如何精准辨认结节的“好坏”,十分考验医生的“眼力”。

为破解这一困局,2014年8月,王光锁领导胸外科牵头建立了全国首个肺部小结节MDT协作组,联合影像、呼吸、体检、病理、麻醉、介入等科室,实现多学科、规范化、精准化诊疗。

为了让团队炼就真正的“火眼金睛”,王光锁要求团队成员每日术前复盘患者CT片,锻炼快速精准诊断能力。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结合人工智能的加持,团队把肺结节术前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恶性诊断的符合率提高到92%以上,早期甚至超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随之大幅跃升,尽全力做到“不让一例该治的漏掉,也不让一例不该治的挨刀”。

“凭借极致精准的诊断,我们得以把‘肺癌阻击战’提前到毫米级的萌芽阶段,既在第一时间锁定真正的早期癌变,让患者免于错失最佳治疗窗口;又能果断排除良性结节,避免过度手术带来的创伤与焦虑,守护每一位患者的身心健康。”王光锁说道。

▲团队共同进行体外动物实验,研发新外科技术。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

在王光锁的带领下,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作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市胸外科质控中心,已形成四大特色:临床肺移植、胸部肿瘤精准诊疗、复合智能微创技术平台及研究型病房。除了磨练精湛的医技,王光锁还时常提醒科室医生,刀要磨亮,心更要磨软,身为医者,需要常怀体察之心,学会换位思考。

这份同理心绝非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诊室里可触可感的温度。体察到许多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在切除恶性结节后仍会感到恐惧不安,甚至影响日常生活,2020年4月,王光锁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肺结节互助会”,帮助患者和家属重新开启正常生活。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王光锁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智分身”,将其应用于预问诊、健康科普等多个环节。这一举措相当于把问诊时间拉长,让患者在正式就诊前就能获得专业解答和科普教育,使每一次问诊都更加安心、从容。

从手术室到患者身边,王光锁把“极致微创”“精准诊断”刻在医者生涯里,也把“极致关怀”写进人心。对他而言,治愈不仅是用最小的创口切下病灶,更是传递温暖:让每一位患者在走出医院时,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在深圳这座城市,像王光锁这样一心为患者的医生还有很多。截至2023年底,深圳注册医师已达71479人,全年完成诊疗1.29亿人次——他们用71479份专业与热忱,托举起1700多万人的健康。医师节,向这座城的每一位“健康守门人”致敬:因为你们,生命有了靠山。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黄佳仪/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